麦金太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07页(3247字)

【生卒】:1929—

【介绍】:

美国道德哲学家、当代反主流伦理学家。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格,家庭血缘根于北爱尔兰和苏格兰。1949年在伦敦大学的玛丽女王学院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曼彻斯特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在津大学、艾色克斯大学任教。1970年移居美国,在布兰迪大学、波士顿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任哲学和政治学教授,1988-1989年在耶鲁大学的怀特尼人文中心任研究员,1988年9月任圣母大学哲学系麦克洪汉克哲学讲座教授。1995年任杜克大学哲学系艺术与科学教授。

主要着作有:《马克思主义:一种解释》(Marxism:An Interpretation,1953)、《无意识:一种概念的分析》(The Unconsciousness,1958)、《基督教信仰中的难题》(Difficulties in Christian Belief,1959)、《伦理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1966)、《世俗化与道德变迁》(Secularization and Moral Change,1967)、《无神论的宗教意义》(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Atheism,1967,与P.利科合着)、《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Marxism and Christiianiity,1968)、《赫伯特·马尔库塞:解说与反驳》(Herbert Marcuse:An Exposition and Polemic,1970)、《社会学理论与哲学分析》(1970,编)、《反对时代的自我映象:意识形态和哲学论文集》(Against the Self-images of the Age:Essays on Ideology and Philosophy,1971)、《黑格尔:批评文集》(1976,编)、《德性之后:道德理论研究》(After virtue,1981,1984年第二版)、《谁之正义?哪种合理性?》(Whose Justice?Which Rationality?1988)、《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索观点:百科全书、系谱学和传统》(Three Rival Versions of Moral Enquiry,1990)、《第一原理、终极目的与当代哲学问题》(First Principles,Final Ends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Issues,1990)等。其哲学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

(1)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麦金太尔50至70年代的思考是围绕两类问题展开的:一是如何看待和写作哲学和伦理学的历史,二是说明对人的行为和意识进行理性探索的性质。他的研究工作是从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开始的,他甚至认为他自己的前半部写作生涯就是为了填补马克思主义的空白。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所作的解释在人类思想史上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在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世俗化运动中,黑格尔使宗教走向哲学,他从宗教背景中引出范畴来探讨历史,但他的唯心论却把他和历史的现实性区分开来了。到费尔巴哈又实现了一次哲学转换,马克思则实现了从哲学到实践的革命变革,开始了对历史的马克思主义解释。麦金太尔认为,西方的世俗化进程并没有达到它的倡导者的宏伟目标(他在《世俗化与道德变迁》一书中考察了其原因)。因为在先进的工业社会中,人们把基督教中体现人类生存的那些迷信解释代之以人和自然的理性解释,对神和不灭的问题代之以世俗的审美的解答,但这问题本身并未消亡,基督教在现代化的今天根本没有被任何东西取代。盛行的各种世俗理论剥夺了对人的全面的生存解释,他们不再是美学的或人学的任何积极意义的东西了,他们只有一个共性,不是有神论者如此一个干瘪、呆板、无个性、形式化、千篇一律的僵壳,根本不见了人之生存的丰富性和多色调。只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种世俗理论保留了解释人类生存时的传统宗教所具有的那种广阔视野,借助于这一观点人们可以在世界中安身立命并指导其行动达到目的。麦金太尔在90年代提出,马克思的“实践”思想是当今仍需要遵循的一个方向。

(2)如何看待伦理学史。他批评撇开道德的历史去考察和理解道德概念的错误信念,提出道德概念就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它们就是社会生活组成形式的一个部分。借助于区分出道德概念中的不同之处,我们可以区分出一种社会生活与另一种社会生活之不同。语言、概念的不同,标志着社会生活形式间的差异。要理解一个概念,要把握一个词所表达的含义,总是至少要知道主宰该词使用的规则是什么,以便把握这一概念在语言中和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这本身就揭示了:不同的社会生活形式会给概念提供它所能发挥的不同的作用。理解道德世界和改变道德世界决不是各不相干的两件事情。由此也佐证了道德与生活之不可分。

(3)德性理论。麦金太尔把上述的着作称之为早期的工作,这些工作的中心主题是指出我们要从道德实践、道德信念和道德概念的框架的各种历史和人学中学习,他认为自己以前的工作有不成熟和不确切之处。经过70年代的十年沉思,终于在1981年推出了代表作《德性之后》。现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道德学说,这种道德多元论表明至少有一些是无法系统地解决的,因为争论双方合使用的对立的前提无法简单地加以协调,无法比照。这样,在各种“不可公度的”(incommensurable)的概念图式、相互排斥的信仰体系和不相容的生活方式之间所产生的问题,就使得现代社会处在认识论危机和道德危机之中。这一相对主义盛行的局面并不是某些个别错误偶然导致的结果,而是与社会的基本文化的各图式密切相关的。在道德方面,我们现在的道德状况是深入到我们社会存在的最深层的一个无法解决的危机。当今哲学的突出任务就是理解当代文化上的和它所涉及的不可公度的价值的认识论危机和道德危机的来源。

(4)正义与合理性问题。麦金太尔认为现实社会所未解决的一些冲突是围绕“正义”的不同观点而形成的。给冲突寻求解决的人,面临着辨明何种行为是合理的任务,由于人们并未在理性的判明中达到一致,由此也就使问题无从解决。他提出了“正义的转型”这一概念,探讨了是什么使得提出和捍卫一种而不是另一种实践理性的概念就成为合理的;到底什么是合理性?是否存在一个本体意义上的人类共同遵守的合理性?所谓合理性都是某一传统中的合理性,不属于任何传统的合理性是不存在的。忠实于一个传统,并使它与别的传统进行富有意义的接触,可以在延续这一传统的形式下,引向对传统的理解、自我辨明或修正。

麦金太尔的《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索观点;百科全书、系谱学和传统》提出:真正的理性探讨需要在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因为具有各种不同知识传统的哲学家之间很难对话,由于没有一套共通的原理可以作为取舍评价的标准,各个不同乃至对立的体系之间具有不可公度性和不可翻译性,使得各种文化传统、学术机构之间无法进行交流,“学院社团存在的不同和分歧使得彼此间的交流陷于失败,这并不是当代大学社会结构的特殊化所不幸造成的、偶然的、附带的结果,而是植根于更为根本的东西中”。各种不同的根本信念,决非浅表层次上就能解释和融通,道德探索需要延伸到历史的、文学的、人学的和社会学的问题。有些争论之所以陷于无法解决的困境,是由体制机构的设置或社会习惯造成的,因而这种刨根究源的工作就是复杂的综合的历史、文化、传统、本体和方法的探究。大学应作为一个宽容的、统一的理智社团,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使学生接触多种解释,以便做出尽可能是普遍信念的选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