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30页(955字)
意即“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是印度古代着名的两大史诗之一。相传为广博仙人毗耶莎创作。马克思曾称它是印度的《伊利亚特》,印度人则视其为“历史传说”。
全诗共18篇,约10万颂(颂是一种印度古代诗体,每颂为32个音节,分两行书写,作4句朗诵)。它以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的武力推进为背景,以北印度婆罗多王国的政治斗争为线索,描绘了公元前15世纪前后奴隶制形成过程中爆发的一场涉及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大战。婆罗多国的国王般度有5个儿子,为般度族。他的弟弟持国有百子,为俱卢族。般度驾崩,王太子坚战年幼,由其叔父持国继位。坚战成年后要求恢复王位,遭到俱卢族长子难敌的坚决反对,于是引出了两大家族间一系列的生死纷争。难敌为般度族五兄弟建造了一座紫胶宫,阴谋把他们烧死。不料五兄弟识破计谋,从宫中挖地道逃出,从此隐姓埋名,浪迹江湖,伺机复仇。在一次择婿比武大会上,难敌发现他们还活着,遂假意请他们回来,分给他们一半国土,又定计掷骰子赢回了国土。接着,难敌又以同样计谋使五兄弟流放森林12年。最后双方相会于俱卢之野,大战18天,般度族五弟兄终于大获全胜,坚战继承了王位。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五兄弟同时升天,见到了尘世仇敌俱卢族百子,大家相逢一笑,月圆花好。通篇采用对话的戏剧式格局,巧妙地安排各章节结构,运用大量的比拟手法鲜明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简阔笔触描绘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众多的人物形象,既揭露和讽刺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尔虞我诈,反映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极大危害,又宣传了人心所向统一、所向安宁。全诗的中心故事只占五分之一的篇幅,其它都是巧妙插入的关于天神的传说、宇宙的探索、哲学的思考,成为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道德规训的百科全书。这类穿插故事独立成篇,多达两百多个,其中《那罗传》和《莎维德丽传》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深得印度和世界其它国家的人民喜爱。
像这样一部宏篇巨着,不可能出自一个人的手笔。据现代学者研究,它大约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是经过数代行吟诗人的口耳相传,不断增补加工,最后由一些文人整理出来。广博仙人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整理加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