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浪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68页(1147字)
【生卒】:约公元前360年—公元前270年
【介绍】:
希腊怀疑论的创始人,伯罗奔尼撒西海岸的埃利斯人。据说他家境贫困,早年跟人学习绘画;年轻时曾听过麦加拉派哲学家斯提尔波的学生布律松的讲课;公元前334年,作为宫廷哲学家参加了亚历山大第一次对东方的远征,到过印度,在那里受到禁欲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熟悉一起随军的德谟克利特派哲学家阿那克萨库斯,拜后者为师,并通过他为德谟克利特的着作所吸引。与同时代的伊壁鸠鲁相熟。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他回到家乡,与姐姐菲利斯娣住在一起,被推举为当地首席祭司,过着清贫而受人尊敬的生活。
皮浪除了写给亚历山大的一首诗外,没有留下什么着作,其弟子蒂蒙认为他所贡献的主要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法律和习惯的范围内过平静、愉快和独立的生活。但对他的生活方式有不同说法和记载。第欧根尼·拉尔修说他对外界现象漠不关心,甚至在老师陷入泥沼中时也熟视无睹。埃涅西德姆斯则认为他对外界事物有通常的感觉和良好的判断,只是对独断论的意见表示冷漠。其哲学思想通过蒂蒙的着作残篇留传后世。认为一个哲学家应对自己提出三个问题并诚实地回答它们:(1)事物是怎样构成的?我们关于事物的彼此矛盾的感觉表明,人们所认识的一切都是事物的现象而不是内部的构造,现象不能分成真假,因为不知道事物本身是什么。所以,事物难以辨别,知觉、意见非真非假,感觉、理性都不能提供知识;各种对立的意见都可能是真,所有陈述只是个人意见,不表示绝对实在,没有任何事物是美的或丑的;正当的或不正当的,这只是相对于判断而言,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来;人不能获得关于事物及其性质的确定性知识;人的行为根据可能性、遵循传统和习惯,不依赖于确定的信念和知识。(2)人对周围事物处于什么关系?对事物的恰当态度是悬而不决,必须怀疑判断,既不接受也不拒绝这些事物;不可说存在或非存在,要摆脱倾向或偏见,说既存在又非存在,既不是存在又不是非存在;拒绝对任何事物作出肯定判断,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可能性。(3)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会是什么?摆脱了外在世界便可达到心灵的宁静,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对事物的肯定判断,会把人引入痛苦的欲望、努力和失望之中,失去心灵的安宁。只有心灵不受激情、欲望干扰的宁静状态,才拥有价值,并产生真正的幸福。幸福是哲学的目的,西塞罗据此而说他是一个主张节制的道德学家。皮浪建立的学校延续时间近百年,在蒂蒙之后,那些坚持怀疑论的人便陆续加入新学园,成为新学园的怀疑派。但皮浪提出的怀疑论原则后来被发展成系统的怀疑论,流传五百多年,直到3世纪新柏拉图主义的出现。哲学史上把主张这种观点的哲学思潮称为皮浪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