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定和谐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88页(819字)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万物是由不具形体的精神性实体单子所构成的。单子最根本的属性是知觉,单子知觉的清晰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单子都有获得新的、更清楚知觉的愿望,这就是单子的“欲求”,欲求是单子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因此单子作为实体是自身能动的。莱布尼茨又以为每个单子都是孤立地存在的,是自身封闭的,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户,单子之间没有相互的联系和作用。根据单子的这些性质无法解释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井然有序和互相协调。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莱布尼茨提出了前定和谐的思想,即上帝在创造每个单子之初就预先对这个单子以后发展的全过程作了安排,并且这种安排又是与其他一切单子发展变化的状况相协调,这就使得每个单子虽然都独立地发展变化,但从全局看来,又是彼此协调,构成一幅统一和谐的画面。犹如一个乐队的每一个乐师各自演奏作曲家事先谱就的旋律,而全乐队就奏出了和谐的交响乐曲。

莱布尼茨以“前定和谐”的思想解决了笛卡尔遗留下来的身心关系问题。笛卡尔从物质精神二元论的立场出发把心物双方看作是互相独立的两个实体,始终无法圆满说明身体与心灵交互影响这一明显的事实。笛卡尔派的学者一直试图对此作出圆满解释,勒伯朗士等人提出了“偶因论”学说来说明这个事实,认为上帝在心灵有某种变化时及时使身体产生相应的运动变化,在身体有某种运动时又及时使心灵产生相应的变化,身心双方变化的直接原因都在上帝,一方的变化只是另一方变化的“偶因”或“机缘”。莱布尼茨认为“偶因论”的解释是贬低了上帝的智慧与能力,因为这是把上帝看作是事后的调节者,使身心双方协调,而“前定和谐”的解释则是认为上帝是全智全能的,他不会满足于事后的调节,而是在创造身心这两者之初,就对双方以后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作出精确的设计,使双方能互相协调地发展,犹如双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