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黑格尔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91页(1015字)
黑格尔派分裂后产生的同老年黑格尔派相对立的哲学派别。代表人物有施特劳斯、布·鲍威尔、埃·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卢格等。赫斯也被视为这一派别的成员。但是,赫斯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一开始就以自己的方式接近了社会主义。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思想发展过程的早期阶段也曾同这一学派发生过一定的联系。
该学派是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代表。其产生通常以施特劳斯1835年发表的《耶稣传》为标志。其主要机关刊物为《哈雷年鉴》(1838年1月创刊,卢格为主编。1841年后重创,改称《德意志年鉴》)。迄1843年初前后该学派明显解体,其存在与发展持续近十年之久。这一过程,史称“青年黑格派运动”。这一运动完成了1848-1849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
青年黑格尔派以黑格尔哲学的革命内核——辩证法为依据,立足于“批判现状”,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专制国家及其思想支柱——德国宗教。特别是1840年后,其政治倾向愈加激进,成为直接的政治反对派。马克思曾肯定了这一学派的历史功绩:“请听听外国人对普鲁士政府的评论吧!在这方面意见是出奇地一致,普鲁士制度及其明显的本质再也骗不了人了。可见新学派还是多少带来了一点好处。自由主义肩上的华丽的斗篷掉下来了,极其可恶的专制制度已赤裸裸地呈现在全世界的面前。”
青年黑格尔派哲学观点的局限性在于,它们未能彻底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原则和真正战胜黑格尔的体系。这表现在,他们每个人都抓住黑格尔体系中的一个方面(如“实体”、“自我意识”;或其它说法,如“类”、“唯一者”、“人”等等)来同这一体系相对立。而整个批判都囿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未能超出思想、理论的范围。马克思指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因此,“尽管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们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而实际上他们是最大的保守分子。”
青年黑格尔派在德国哲学史上占有某种重要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赖以产生的直接思想、理论前提之一。在此意义上,“共产主义是新黑格尔派哲学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