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的寻求》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97页(1364字)
副标题:关于知性关系的研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主要哲学着作之一,1929年首次出版于纽约。该书从历史和现状的角度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全书分为11章:1.逃避危险,2.哲学对常住性的寻求,3.权威的冲突,4.承受的艺术与控制的艺术,5.观念在工作中,6.观念的游戏,7.理智权威的所在,8.智慧的自然化,9.方法至上,10.善的构成,11.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1章和第2章讨论理论与实践,经验与理性相对立的历史原因,认为人们为寻求绝对不变的确定性,从而把纯理智活动抬高到凌驾于具有不确定性特征的实践之上,轻视经验,轻视实用,推崇理性。
第3章讨论近代哲学在科学知识的发现和价值观念的致力之间的调和作用,认为近代哲学既接受了对自然界进行科学研究的结论,又接受了先验的关于心灵和知识本性的主张,力图把二者结合起来,从而陷入人为的争论中。
第4章讨论经验和实验方法问题,认为要获得科学的知识,就要使认知和行动结合起来。智慧的结果体现在现实的活动和经验中。单靠思维不能提供知识,观察和经验也是科学所不可少的。经验和理性思维之间的差别是研究未加控制的变化的经验同研究控制下的变化的经验之间的差别。科学的目的不在于界说常住不变的对象,而在于发现变化之间的恒常关系。
第5章和第6章研究观念的性质和价值问题,认为观念具有经验根源和经验身份,是证实的行动。一切概念都必须用实际的或想象的操作来陈述,其价值由操作的结果来决定。如果在这些概念指导下的操作达到了所要求的结果,这些概念便是正确的。
第7章讨论认知的性质问题,认为认识是事后形成的,是有指导的实验操作所产生的结果;认识起源于感觉素材,只有当这种素材与产生这种素材的操作联系起来时,才有意义和效用。过去知识的结论是进行新的探究的工具,而不是它们有效性的准绳。
第8章讨论知识的对象,认为真正的知识对象是指导下的行动所产生的后果。只要一种操作的结果是好的,满足了促进探索的条件,便是良好的真正的知识对象。不同类型的知识之间的差别是研究题材所涉及的条件的宽度和广度上的差别。
第9章讨论知识和行动的关系问题,认为可以把心灵和思维定义为对有怀疑的事物的反应,当反应把疑难当作疑难来反应时,便具有心理性质;当反应具有指导性倾向,并把疑难情境改变成解决问题的情境时,便具有理智性质。因此,认知是一种动作方式,心身关系问题是如何把动作分化成生理上的动作和心理上的动作的问题,这样认识和行动便统一了。
第10章提出了善恶观念领域里的实验经验主义,把价值和作为在智慧指导下活动果实的善等同起来。
第11章否认康德在哲学上进行了哥白尼式的革命,认为实验方法才“预示着这样一个哥白尼式革命有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