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35页(1485字)

【生卒】:1875—1961年

【介绍】:

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出生于瑞士康斯坦斯湖畔的克什维尔村,1895年入巴塞尔大学,1900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到苏黎世大学精神病诊所工作。1905年任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学讲师,后退职开业,集中于个人的实践、研究和写作。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1900)出版之后,荣格读了很感兴趣,从此开始把精神分析的观点运用于医学实践。1906年开始与弗洛伊德通信,1907年两人在维也纳晤面,很快成为挚友。荣格参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动,很受弗洛伊德的重视。1911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经弗洛伊德提名和多方工作,荣格被选为该学会第一任主席。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荣格与弗洛伊德之间开始产生了分歧。荣格的着作《无意识心理学》(1912)和他在福特翰大学举办的“精神分析理论”系列讲座(1913),使分歧进一步加剧。1914年,荣格退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离开弗洛伊德而自创分析心理学。20年代荣格赴非洲、亚里桑那、墨西哥等地考察原始人的心理,开始种族无意识的研究。1932年起在苏黎世联邦综合技术大学担任教授,直至1942年才因病去职。1944年回到巴塞尔大学任医学心理学教授,不久又因病辞职,在写作和发表分析心理学论着中度过了他的晚年。1961年6月6日荣格在屈斯纳赫逝世。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不相同,在对精神病的起因和治疗、里比多的性质、人格学说等许多方面,二者都有明显而重要的分歧。对于精神病的起因,荣格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要求追求远因,追究病人幼儿时期的恋母或恋父情结,而主张着重研究近因,重视个人当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且认为当前的问题解决了,病症也就会归于消失。因此,他认定运用词语联想测验和梦的分析这两个方法,应首先是为了发现病人当前的问题。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在于对里比多的实质的看法不同。荣格对里比多的理解比较宽泛,不像弗洛伊德那样把它看作纯粹性欲性质的,即把它当作性能量;他认为里比多是一种广义的生命能,既包括弗洛伊德所谓的性欲动力,也包括阿德勒的追求优越的意志,所以实际上是指人所有的一切动机,是个人的全部生命力,它通过生长、生殖和各种活动表现自己。荣格相信人格在人的一生中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是借助于对未来的目标与渴望而形成的。

荣格还提出了新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无意识又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层次。前者包括被压抑的、遗忘了的和无意识地学到的各种经验材料,类似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后者是种族的或集体的无意识,是人脑从遗传获得的先天因素,包含有众多的“原型”(或称“原始意象”),最主要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身四种。荣格说,集体无意识才是每个人发展他的个体意识和无意识的共同基础,分析治疗就是要帮助病人知道自我的隐晦方面,先达到个体无意识,再进入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人格类型学说在心理学上影响很大。

荣格一生着作甚丰,在他逝世后人们编辑出版了他的文集,共有19卷之多,但还未收齐他的全部着作。其主要着作是:《无意识心理学》(1912)、《心理学类型》(1921)、《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1931)、《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1958)、《记忆、梦、反思》(1962)、《人及其象征》(1964)等。

上一篇:日心说 下一篇:荣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