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佩克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43页(950字)
【生卒】:1913—
【介绍】: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青年时期在巴黎学习心理学。1940年德国法西斯占领巴黎后,曾被捕关入集中营。战争结束后,在着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导下继续深造,1952年在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1952年11月回国,在萨格勒布创办《观点》杂志。从1961年起,长期在萨格勒布大学哲学系担任社会学教授。1963年,他和G.彼得洛维奇等人一起,组建了“科尔丘拉夏令学园”,并兼任该学园的理事会主席;1964年又创办了《实践》杂志,曾任主编。此外,他还先后担任过克亚地亚社会学协会主席和南斯拉夫社会学协会主席等职。
苏佩克认为,反映论是非辩证的、消极的庸俗唯物主义理论,根本算不上什么哲学理论,更不是什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必须把“反映”这一范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排挤出去。他说:“‘反映论’把主体变成对客观现实的消极反映,这种反映论是斯大林实证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对马克思来说,这种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亦即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相互关系。”他还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只是为了反对俄国经验批判主义才从奥地利物理学家波尔兹曼那里接受了反映论学说,而在《哲学笔记》中则纠正了这个“错误”,竭力想把列宁说成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
苏佩克是南斯拉夫较早地研究马克思早期人道主义思想的一个哲学家,在1953年他就说:“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指的就是消除或逐步战胜社会和自然中的各种形式的异化。”“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质在当前有赖于人道主义内容的发展。”他积极主张建立一门哲学人本学,认为“哲学人本学者在确立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人是人类的存在物和人是社会和历史的存在物。在这个看法中,最重要的是马克思的这样一个观点:社会科学首先是建立在一种哲学人本学之上”。马克思的人本学是对社会进行辩证的解释和批判的基础,是以各种实证主义相对立的。苏佩克以人本学和异化论为理论根据,对社会主义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强调“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不仅对资本主义来说是进行进步改造的关键问题之一,对社会主义社会来说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