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00页(920字)

又译“潜意识”。精神分析学的中心概念。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全部学说的基础、核心和基本前提。他的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从不同侧面对于无意识的描述和论证。

弗洛伊德本人对无意识也有不同的界说,最初他是把无意识当作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领域,指那些从“其产生的影响不得不推断它是存在的、但同时又是无从直接觉知的心理过程”。鉴于作为意识的心理现象大多短暂而不连续,转瞬之间就变成了隐潜的(latent),所以他认为心理活动主要是无意识的,意识过程只是其较小而次要的部分。但是后来,他又用无意识一词概括某些心理过程的一种性质,因为他从动力关系考察了上述隐潜意义上的无意识之后,结果发现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在隐潜之后仍不难再度转变为意识,另一部分则由于受到压抑而很难实现这个转变,其中有些甚至根本不能转变,于是为了避免含混,他称前者为“前意识”,而让“无意识”一词专指后者。不过他指出,这种动力意义上的无意识虽不为主体所知,却是人的心理过程的更大部分和更重要的特性。

无意识的心理材料有两个来源,一是意识材料的再构造,即意识中的东西因受到压抑而变成了无意识;二是因受到太大的压抑而永远不能进入意识领域的、本来就属于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欲望等。弗洛伊德强调说,无意识的东西,特别是本能、冲动、欲望等,并不因其未被觉知而停止活动,而是不断地追求着发泄和满足,争取表露或升华的意识,所以是人的心理活动背后的原动力量。

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临床治疗中,和对正常人的梦境、日常过失以及人们心理的精神分析中,找到了大量证据,表明无意识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心理事实。他说,精神病就是起因于对无意识的过分压抑,精神分析治疗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病人把无意识转化为意识,从而去除疾患。他还主张心理学的重点应转到对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研究上来,这样才能填补意识知觉中缺失的环节,并且只有把无意识翻译成意识,才能发现人的心理的真实特征,从而把心理学建立在与其他科学(如物理学)相似的基础上。

上一篇:无言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