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性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06页(1599字)

古罗时期唯物主义原子论的着名代表卢克莱修的着作。这是一部用拉丁文写成的抑扬六韵步的歌,是卢克莱修献给友人、古罗马政治家、伊壁鸠鲁的信徒凯乌斯·美米乌斯(Caius Memmius Gemelus,生卒不详)的,他想用这介绍伊壁鸠鲁哲学的诗篇帮助美米乌斯进一步树立对原子论哲学的信心。从诗中的描述看,大约成书于凯撒征战高卢时期(公元前58年-公元前49年)。该书曾经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校订”过,原稿已佚失,抄稿几经改动,并且湮没1000多年,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波吉奥(Poggio,1380-1459年)发掘出来。一般认为,缪罗(Munro)编的1866年出版的附有英译文的拉丁文版最好。

《物性论》融哲学、科学与诗歌为一体。针对当时罗马政局动荡、风气奢靡、迷信充斥、精神颓废及哲学上斯多阿派的宿命论和怀疑论盛行的情形,该书以科学态度和生动语言,谴责战争,称颂并详细介绍伊壁鸠鲁的哲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灵魂的本性及规律,借以抨击宗教宿命论。全书共6卷,每卷都有序诗点出主题。各卷讨论的主要内容分别是:第一卷:万物都有始基。无中不能生有,有不能变无,是自然的两个基本规律。万物需要一定的原子(种子),大地里确有事物的始基,事物的变化是从一物转成另一物。物体里存在着虚空,虚空是其中无物而不可触的无重量的空间。任何事物都由物体和虚空通过混合而形成,物体分事物的始基原子和原子结合而成的东西。第二卷:原子的性质。原子是单一的、坚实的、不可分的,在数量上无限。原子和虚空结合形成无限的宇宙。原子靠自身的重量或彼此撞击而运动,运动是永恒的,撞击是由于原子下降时产生的偏斜;原子偏斜同人的自由意志和运动触力相关;不同形状的原子联结成各种物体。整体看来是静止的,但原子仍在运动。原子本身没有性质,可是原子不同形式的结合会产生各种性质。万物都在发展变化。第三卷:心灵和灵魂的本性。心灵和灵魂是人体的一部分,二者紧密结合,其本性都是物质性的;心灵是生命的指导和支配原则,比灵魂对生命更重要;心灵也叫理智,位于胸膛的中心。构成心灵的材料是风、热和气,还有不知名称的最易动、最细致、最圆滑的第四种元素;热引起愤怒,风引起惊恐,气产生宁静。第四种元素则深藏于身体中,给心灵以运动的能力,并产生感觉和思想。灵魂由微小而易动的原子构成,它稀疏地散布在全身中,被肉体所包含,又是肉体的管理者,生命的原因。灵魂和身体同时生长,随着身体死亡而分解为原子,所以怕死是愚蠢的。第四卷:认识论。事物的影像是感觉的原因。影像好比从物的外表剥出来的薄膜,与物有相似的外貌和形状。人体器官的组织结构、健康状况和认识者所处的特殊环境,都会影响认识的结果;感觉到的总是真的,错误的认识是在于心灵的错误推理,但感觉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性,感觉之间也不能相互驳倒。心灵看见更精细的影像便产生思想。身体的器官和机能并非为了一定的目的被造出来,而是有了器官才表现出它们的用处。情欲是爱情的起源,人应追求纯洁的欢乐,不要沉溺于情欲和爱情之中。第五卷:世上没有神灵。宇宙中没有神灵的居所,人也不能感知神的本性。世界万物都要毁灭,因为构成世界的土、水、火、气都要消散。世界的产生不是始基的有目的安排,也不是神灵的创造,它由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碰撞联结而形成。大地是万物的母亲,万物根据自然的规律生长。人因为对自然现象及其规劝不理解而信仰神灵,人应有一颗安静的心灵去观察万物。本卷中还论述了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化过程。最后一卷讨论一些地学、气象学的现象。《物性论》推进和发展了古代原子唯物论哲学,不仅是研究卢克莱修的思想,也是研究原子论哲学详细而珍贵的文献,对这个学派,它可能填补起来了由于伊壁鸠鲁整整300卷书的遗失而给我们的知识所造成的空隙。

上一篇:物是观念的集合 下一篇:物之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