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论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41页(2629字)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在古希腊色雷斯地区阿布德拉城邦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然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

阿布德拉是希腊东北部色雷斯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奴隶制城邦。与雅典联系密切,工商业比较发达。希波战争之后,希腊进入了极盛时期。阿布德拉的经济、政治、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原子论唯物主义在阿布德拉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前提。

留基波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可能是米利都人。希波战争期间,迁居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因此,他对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的研究成果至少是十分熟悉的。后来,他定居阿布德拉。其问,他可能到过雅典,至少了解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以及爱克方特斯、阿开芬斯、阿波洛尼亚的第欧根尼等人新的研究成果。他最早提出原子论,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并且用原子论解释人的认识。这就初步勾勒出原子论唯物主义的基本轮廓。史称“原子说”。只有残篇留世。

德谟克利特是留基波的学生。他是阿布德拉人。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还到雅典就学,广泛地接触了当时各个学科的自然科学和各个学派的哲学思想。据说他还到埃及、巴比伦等东方各国游学了5年。他的着作很多,然而都已失传,只存有部分残篇留世。德谟克利特杰出的哲学贡献是,系统地发挥了原子论唯物主义。

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它的根本属性是绝对的充实性。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实在,它的根本属性是疏松的空间性。原子在虚空中作永恒的旋涡运动。各种类型的原子集合在一起构成了火、气、土、水等各种性质不同的自然元素,从而生成了万千事物。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原子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原子是坚固的永恒的物质微粒,既不会毁灭,也不会改变。第二,原子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大小上是有区别的。第三,原子永远在虚空中作旋涡运动。原子在旋涡运动中相互碰撞,或者相吸,或者相斥,所以或者结合起来,或者分离开来。因此,原子虽然在作急剧、凌乱的运动,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因果必然性。第四,万千事物是由原子集合在一起而组成的。由于原子排列的形状、次序、位置有所不同,集合而组成的事物也就千差万别。

德谟克利特又把原子论哲学引进了认识论,进一步发展了影象认识论。第一,他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而感觉是在外界事物作用下产生的。事物都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因此,外界事物总是会发出一种微粒的波流,在作为媒介的空气上面打下了印记。当空气触及人的感觉器官,空气上的印记也就打到了人的感觉器官上面,造成了事物的影象。第二,他又认为人的感觉的产生,不仅有赖于客观事物的作用,而且也和人的感觉器官有关。他以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根据论述了感觉器官的组织构造和生理机制对感觉的产生所起的决定作用。第三,他经验地觉察到人所感觉到的并不就是客观事物本身。人所感觉到的,只是外界事物的微粒波流与人的感觉器官相互挤压空气、在空气上打下的印记。感觉是这种印记在人的感觉器官上所产生的影象。在他看来,影像就像事物打压在蜡块上的印记,或者事物倒映在水中的印象。第四,他还觉察到大脑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所以人的认识并不以感觉影象的获得而终止。他认为人有两种认识,一种是感觉的暗昧的认识,另一种是精确的真实的认识。真实的认识是人靠着一种更为精致的工具获得的。因此,真实的认识比起暗昧的认识更加精确。这种精致的工具就是灵魂。在他看来,人的灵魂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感性的,一部分是理性的。感性的部分遍及人的全身。而理性的部分在人的大脑里。人的灵魂也是物质性的原子。理性灵魂是由一种结构精巧、像火那样具有活力的球状原子所构成的。因此,人能凭靠理性灵魂获得感觉所不可能得到的更加精确的真实的知识。不过,理性决不能离开感性。理性一旦离开了感性,就必然失败。

对于人的认识来源、认识的性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性认识的能动性及其感性基础等认识论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德谟克利特作出了系统的唯物主义的回答。他从原子论出发,全面地继承、改造和发展了以往自然哲学家关于人的认识问题的研究成果,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把认识活动和生理活动、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等同视之的简单化倾向,提出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础原则。

德谟克利特反对以神意来解释人事。在他看来,人的物质需要推动了人自身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最初人们过着十分简陋的群居生活,既不穿衣服,又没有固定的住所,更不知道使用工具,没有统治者,没有战争,举世和平。后来人们向自然、动物摹仿学习,学会了用火,增长了技能,走向了文明。德谟克利特合理地猜测到物质需要与社会文明的内在联系。

德谟克利特主要从物理学和因果推理出发论证原子论,所以仍然带有直观的经验特征,并且因此滑向片面化和绝对化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例如,为了强调原子是最基本的物质微粒而否认原子的无限可分;为了强调运动的必然性而否认运动的偶然性;为了强调认识的客观性而否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但是,他总结和概括了自然哲学长期发展的基本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把元素论唯物主义改造和发展为原子论唯物主义,以原子论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描述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揭示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影响到人事和社会问题的初步探讨。和元素本原论相比,原子论唯物主义已经开始摆脱以往本原范畴的感性直观特征和排斥本原自身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因此,原子论唯物主义的形成,不仅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形态性和阶段性的发展,而且表明了素朴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结合,形成和发展为一个比较独立和完整的哲学体系,一条比较独立和完整的认识路线。后来,古希腊晚期哲学家伊壁鸠鲁和古罗哲学家卢克莱修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原子论哲学。原子论唯物主义成为一条贯穿古希腊罗马哲学持续发展过程、与形形色色唯心主义相对抗的比较正确比较科学的认识路线,以致影响了2000多年来哲学的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