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威罗伊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5页(974字)
泛指伊斯兰哲学家阿威罗伊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注释和受这些注释影响的经院哲学思想。
阿威罗伊的注释在12和13世纪由斯各图和阿勒曼努等人译成拉丁文,在西欧赢得了许多拥护者。他们认为阿威罗伊的解释是正确的,并积极宣传阿威罗伊式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最早宣称自己是阿威罗伊主义者的是巴黎大学的教师冉丹的约翰、波洛尼亚的乌尔班和威尼斯的保罗。阿威罗伊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布拉班特的西格尔。
阿威罗伊主义的最主要特点是相信理性的力量,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论辩逻辑是可靠的,因此凡是符合理性的,不管是否与基督教正统教义一致,都应该被承认是真理。为了避免与教会发生直接冲突,他们主张二重真理论。
尽管如此,这种学说还是不断遭到教会谴责。继1209、1215、1240和1270年的谴责之后,巴黎主教丹皮尔于1277年发动的谴责最着名。被谴责的219条论题中,重要的阿威罗伊主义论点有:(1)物质世界是永恒的;(2)理智只有一个,为一切人共有,因而没有个人的不死;(3)既有信仰真理,也有理性真理,二者各自独立。
在哲学上批判阿威罗伊主义的有大阿尔伯特和托马斯·阿奎那。大阿尔伯特已经注意到阿威罗伊主义会与基督教信仰发生冲突,阿奎那进一步认为阿威罗伊的解释不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原意。他力图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统一起来。
坚持奥古斯丁传统的波纳文图拉、奥里维和邓斯·司各脱则力图建立一个等级知识体系,而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放在神学之下,这个体系以上帝为顶点,低级知识完全依靠高级知识。
自1300年以后,阿威罗伊主义的中心从巴黎大学转移到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形成了意大利阿威罗伊主义,并一直延续到1650年。意大利阿威罗伊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勒南。他试图把阿威罗伊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与亚里山大里亚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区别开。两派解释家的分歧点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De Anima)。按照阿威罗伊主义者的解释,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着作,不能证明个人的不死,灵魂与肉体分离时便丧失了一切个性。
亚里山大里亚主义者也认为个人不是不死的,但他们强调灵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离开肉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