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门尼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2页(1386字)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中期重要着作之一。
大约写于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67年。文章采用虚拟的对话形式,主要角色是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参加对话的有青年苏格拉底、芝诺、阿里斯多德等人,全文分为序言和两大部分。
序言采用三重转述式,交待了这场对话的历史背景。雅典人皮索多鲁斯曾亲耳聆听巴门尼德、芝诺、苏格拉底几十年前的一场争论,并告诉了他的朋友安提丰。
安提丰则应邀向凯发卢斯等克拉佐门尼人转述了这场对话。
第一部分:批评青年苏格拉底的理念论。这一部分的巴门尼德代表了柏拉图本人,对出自青年苏格拉底之口的,实质上是柏拉图本人中期成熟的理念论,借巴门尼德之名进行自我批评。爱利亚学派的芝诺宣读了自己的作品,用反证法论证“存在不是多”,批判多元论者。
青年苏格拉底则提出反批评,坚持理念论的基本观点:(1)一切存在物都有相应的理念,同类事物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同名理念。
(2)个别事物分别有理念,因而具有与理念相同的名称和性质。(3)理念是自然的“模型”,具体事物是理念的摹本。(4)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之外的绝对存在。
巴门尼德要求苏格拉底指出理念世界的范围,迫使苏格拉底承认头发、污泥等低级事物无相应理念;巴门尼德又指出分有说不能正确地解说具体事物分有理念的方式,会带来“无穷系列”的困难,而模型说亦会陷入同样的困境,无法解决“第三者”的问题,即个别事物分有理念,而它们又共同分有另一个理念,这一过程的持续导致无限的理念出现。巴门尼德还指出,理念若是绝对的,它就不能存在于事物之中,否则就不再是绝对的。巴门尼德最后指出,理念论虽有如上的缺陷,但不能完全放弃,否则就丧失了推理的能力。
第二部分:辩证的推论。
这部分的巴门尼德仍然代表柏拉图本人,理论上以批评爱利亚派的存在论为目标,运用“辩证的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推论,提出了新的“理念范畴论”。苏格拉底向巴门尼德请教研究哲学的方法。巴门尼德要他接受严格的辩证法的训练,掌握运用基本范畴进行推理的能力,然后提出八组假设和一系列的推论作为辩证法的范例。(1)假设存在,推论-不具有的性质;(2)假设-存在,推论-具有的性质;(3)假设-存在,推论异于-的事物具有的性质;(4)假设-存在,推论异于-的事物不具有的性质;(5)假设-不存在,推论-具有的性质;(6)假设-不存在,推论-不具有的性质;(7)假设-不存在,推论异于-的事物具有的性质;(8)假设-不存在,推论异于-的事物不具有的性质。
《巴门尼德》是柏拉图辩证法和理念论发展的新阶段。他看到了中期理念论所面临的困难,即无法解决理念世界和同名的、又是分离的可感事物世界的关系问题,指出了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理念,而不是可感事物。研究对象的变化,使他撇开了由分有说、摹仿说而来的一系列无法解释的困难,转而研究纯理念-范畴的矛盾进展,由中期理念论转向了后期范畴论。
《巴门尼德》中的辩证法代表着柏拉图辩证法的最高成就。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逻辑学》等多部着作中盛赞《巴门尼德》是古代辩证法最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