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5页(1841字)

【生卒】:1859—1941年

【介绍】:

法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直觉主义理论大师。

1878-1881年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后在翁热、克勒蒙和巴黎的亨利第四中学任教,1889年获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文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1900-1921年受聘为法兰西学院哲学教授。1913年曾访问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作了一系列演讲,同年任英国精神研究学会主席,并在伦敦和津大学讲学。

1915年被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1918年进入法兰西语言科学院。192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柏格森哲学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9年他的第一部着作《论意识的直接材料》(即《时间与自由意志》)发表到1896年。在这期间,他提出了非理性主义的直觉主义,直觉理论构成他的生命哲学认识论核心。

第二阶段,从1896年《物质与记忆》问世到1907年《创造进化论》出版。在这个阶段,他构造了独特的“本体论”、“实在论”,即把“生命之流”、“生命的冲动”看作是世界的真实的实在和本源,并由此而阐释“绵延”和“运动”的概念。

第三阶段,从1932年《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发表直至逝世。在最后阶段里,柏格森侧重具有宗教神秘主义的社会观和道德观的研究。

从总体上说,他的哲学既有主观唯心主义成份,又有客观唯心主义因素,是二者的混合体。他把万物的本质定义为“绵延”(duree)或“具体时间”,它是一种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它与物质、运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无关,它是心理活动的基础。他认为,绵延是唯一的实在,而科学的时间只是抽象的幻觉。他指出,绵延的各个方面就是记忆、本能、意识、自由、精神。

他将人的记忆分为习惯记忆与真实记忆两种,认为习惯记忆全凭大脑功能,而真正记忆则是精神活动,它不依赖大脑。由此,他强调精神决不在于身体,身体不过是精神用来达到自身目的的工具。

他认为物质和理智只是正在消失的绵延的两种相互联系的表现,是某种类似生命过程所必有的残渣。他把生命过程比拟为焰火,世界上万物无时不在流动,无时不在绵延,无时不在创造,无时不在进化。

在进化过程中,生命和精神表现为上升的运动,物质表现为下降的运动。

柏格森把直觉看作认识绵延的手段,认为在直觉中认识活动是同创造现实的活动相一致的,通过直觉可以突然地看出处于对象里面的生命冲动,看到它的整体。他认为直觉是哲学和美学认识的最高形式,艺术创作就是典型的直觉认识。艺术家凭借审美直觉所感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现实,只有凭借审美直觉进行创作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作家和画家。

在社会政治方面,柏格森强调人是生物,认为生命的进化沿着两条主要道路通向社会生活:一是联合,这是生命活动的最一般形式,一是从有机体的细胞之间的关系而过渡到社会中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人们具有生物上的共同性,它使社会成为“封闭的社会”和“开放的社会”。前者受静态的道德和宗教支配,它的成员组成封闭的一体,过着生物上的和神秘主义的生活,只会遵守道德规范和信奉教条;后者则不同,它受动态的道德和宗教支配,向往英雄的崇高行为,重视圣者的神秘经验,它原则上包括全人类,以对全人类的爱为基础而生活。

柏格森的社会学观点也具有非理性主义性质,认为社会历史过程是绝对自发的,无规律可循。

柏格森虽未形成自己的流派,但对后人影响很大。190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曾形成柏格森热,对其哲学的评介比比皆是,其影响超出哲学界,遍及文学、政治学、绘画、音乐、宗教等方面。他除了对法国哲学产生深远影响外,在英美哲学家W·詹姆斯、G·桑塔那亚以及A·N·怀特海等人的着作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影响。以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兴起才使他的影响减弱。

主要着作有:《论意识的直接材料》(1889,英译本改名为《时间与自由意志》,1910)、《物质与记忆》(1896)、《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进化论》(1907)、《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笑的研究》(1900)、《变化的知觉》(1911)、《精神力量》(1919)、《绵延和同时性》(1922)、《思想和运动》(1934)等等。

上一篇:柏丁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