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跋伽罗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6页(700字)

【生卒】:约7世纪

【介绍】:

印度婆罗门教正统哲学弥曼差派着名理论家。

意译光显。生卒不详。据说他曾师事鸠摩哩罗,但却建立了与老师观点不同的学派。

光显曾对弥曼差派重要论师山隐师所做的《弥曼差经注》(又名《山隐师注》)做过复注,又写作了《大释补》和《小释补》,享有盛名。

他坚持认为客观世界是独立的存在,世界上各种现象可以概括为实体、性质、运动、普遍、内属(和合)、能力、相似和数等八个范畴或句义;又提出认识的来源或方法有五种,即知觉、推理、类比、推定和证言,反对弥曼差派其它论师所提出的非存在(无体量)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来源。他宣称每一认识运动应包括认识者(主体或灵魂)、被认识者(客体)和认识自身(认识过程)三种因素。

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在认识中同步出现的,因此客体认识也就是主体认识和认识本身,如果没有客体认识也就谈不上主体的认识。光显反对吠檀多主张的世界如幻说,认为世界之“幻”只是对物质和精神没有达到完全的认识,因此世界是非幻。

他承认祭祀的重要性,强调祭祀本身所产生的神异力量——“无前”(又名“新得力”),并认为“无前”是在祭祀过程中根据内在的、机械的“自然法则”所引起,而不是像童中师所说,是由祭祀者的永恒灵魂所产生的。他还反对吠陀诸神创造世界的说法,认为神不能给予人们恩惠,也无力指导人们的行为,世界的各种现象都是按照一定法则所生成的,因此,他的学说具有一些无神论的倾向。他的学说在当时有重要影响,因而建立了光显派(又名师尊派)。重要传人有夏利伽特纳、筏遮塞波底·弥室罗、婆伐那特·弥室罗、跋多·昆湿努、罗摩奴阇等人。

17世纪后光显派逐渐失去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