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与反驳》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4页(967字)

当代着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重要着作之一。

1936年出版。此书继他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之后,进一步阐发了批判理性主义观点,建立了猜想——反驳方法论。该书是由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和讲演组成的,除导论“论知识和无知的来源”外,分“猜想”和“反驳”两部分,这两部分又各分十章。

全书围绕着知识通过猜想与反驳不断清除错误而增长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广泛涉猎知识论、科学论、真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等领域。

首先作者提出了批判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即知识是假说。“知识,特别是我们的科学知识,是通过未经证明的(和不可证明的)预言,通过猜测,通过对我们问题的尝试性解决,通过猜想而进步的。”就是说,科学发现是理性的活动,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因此,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标准,而是“可证伪性”标准。

作为科学知识的可证伪性还可定量地加以刻画,这就是“可证伪度”的概念。

科学又是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可用四段图示来表示:“问题→尝试性解决→排除错误→新的问题”。这里的尝试性解决就是科学发现,它往往同时有好几个,这就要通过排除错误来作选择,这时才需要诉诸经验,即接受那些较好地经受住了经验检验的理论,尽管它将来最终还是会被证伪。这就是所谓“确认”,其相应的定量表征是“确认度”。

波普尔还用所谓逼真度取代“真理”,作为对科学进步的量度。

总之,科学发现和科学的进步包括猜想和反驳两大环节。猜想的原理包括四点:理论不是始于观察,观察中渗透着理论;形而上学起重要作用;科学发现的心理学;猜想应满足简单性、可独立检验性和不会很快就被证伪这三个要求。反驳的原理可归结为三点:批判、排除错误、判决性实验。

波普尔关于科学发现的猜想——反驳方法论强调科学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强调证伪、批判、革命的方面,强调从错误中学习,推进了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他把这些方面加以绝对化,否认科学的正常时期的建设性活动,因而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上一篇:布洛赫 下一篇:操作原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