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儒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02页(1979字)
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朝鲜,7世纪新罗统一时期通过留唐学生得到广泛传播,16世纪李朝中期达到鼎盛时期。
〔高句丽〕《三国史记》记载:小兽林王二年(即公元372年)“始立太学,教育子弟”,书籍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春秋。高句丽前期儒学独盛,中期儒佛并兴,后期儒佛道并炽,道家学说略占优势。在高句丽,比较重视孔子的天命观、孟子的仁政德治学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百济〕《日本书记》记载:日本应神天皇十五年(即公元285年)“百济王遣阿直岐者,献易经、孝经、山海经”,表明儒学已传入百济。《梁书》百济传记载:中大通六年(即公元534年)、大同七年(即公元541年),“军遣使,赠方物,并请涅槃经义、毛诗博士”,后又请“讲礼博士”。
《三国史记》记载:百济神武王四十一年(即公元641年)“遣子弟于唐,请入国学”。在百济,天命论、仁政德治思想影响较大。
百济地处中国和日本之间,百济儒学起了把中国儒学传到日本的中介作用。
6世纪初把儒学传到日本的五经博士还有段杨尔、高安茂、王抑贵等。
〔新罗〕《三国史记》记载:真兴王六年(即公元545年),广集文士撰修国史,旨在“记君臣之善恶,示褒贬于万代”。真兴王狩猎碑刻有“帝王建号,莫不修己以安百姓”。
《三国史记》还记载:善德王九年(即公元642年),“王遣子弟于唐,请入国学”。新罗接受儒学较晚,但影响很大,号称“君子之国”。在新罗,比较重视仁政、忠恕、孝悌思想,形成糅合儒佛道思想的花郎道。
新罗统一三国后,儒学学制渐备,奖励学术,派遣留学生,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出现了薛聪、崔致远等儒学者。
〔高丽〕统治者崇信佛教,儒学没有更大的发展。不过不同的历史时期略有不同。
初期,公元958年“始置科举,试取进士”。成宗重视儒学,崔承老曾上书国王,“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从此儒学重新受到重视。
中期,“海东孔子”崔冲兴办私学,分设乐圣、大中、诚明、敬业、造道、率性、进德、大和、待聘等九斋,讲授儒学,培养出许多造诣很深的儒学者,儒学得以复兴。后期,朱子学传入朝鲜,迎来了李朝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参见“朝鲜朱子学”条。
〔李朝〕称为新儒学的朱子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有统治地位,出现了许多着名儒学者。
7世纪达到儒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李滉、李珥等大儒(见“朝鲜朱子学”条)。李朝后期,朱子学衰落,分化出实学思想(见“朝鲜实学”条)。
朝鲜儒学除具有儒学的共同点之外,还有自己的特点:1.特别重视人性问题。从三国时期开始就特别重视孝的理论,后来,《孝经》成为儒学的必修课程。
李朝时期,这个问题进一步扩大,出现人物性同异、四端七情问题的激烈争论。争论的时间之长,探讨问题之深,是其他国家儒学所没有的。
2.儒学的宗教化。佛教传入朝鲜后,为了对抗佛教的发展,就出现了儒学宗教化倾向。三国时期曾出现儒佛道三教并兴鼎立的局面,但朱子学传入后,儒学和佛教的对立不断加深。为了抗衡并排斥佛教,就神化孔子,促使儒学成为宗教。
因此,朝鲜的古代文献中,大多称儒学为儒教。至今朝鲜的许多哲学着作中,儒学和儒教仍然无多大区别。
3.激烈的派别斗争。朝鲜的朱子学排斥佛教是一贯的,打击阳明学等异端也是残酷的。
就是在朱子学内部,因观点的不同分化出许多学派,如湖论洛论、东人西人等等。
随着激烈的争论,又形成了政治上的派别斗争。
其结果朱子学陷入“空理空谈”,走向衰落。4.孕育了实学思想。朝鲜的实学思想,是在回复孔子的原始儒学的口号下,在重新解释儒学经典中形成的。着名实学家朴世堂、李瀷、安鼎福等就是如此。实学派的集大成者丁若镛,就是在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中阐发了自己的实学思想,并经常自称“吾儒”。实学思想虽然没能取得统治地位,其许多改革的主张也没有实现,但在思想文化上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
朝鲜儒学曾经是朝鲜历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构成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基干,无疑起了奴役人民群众的作用,但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也曾起过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朝鲜朱子学内部“主理论”和“主气论”的斗争,也推动“主气论”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儒学对朝鲜文化的影响很深,一直影响到现在。儒学重视教育、尊敬教师,强调伦理道德的修养等内容,成为朝鲜传统思想的内容,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