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篇》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93页(1042字)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着作。
是后人编辑的他的主要逻辑着作《工具论》中的一篇,同时也是一篇本体论的着作。《范畴篇》共十五章。它通过语言的分析,论述了十范畴体系以及有关词义等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的形式或者是简单的,或者是复合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归结起来它包括10种。“每一个不是复合的用语,或者表示本体,或者表示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从逻辑的意义来说,这十个范畴可以概括判断(或命题)主词和谓词的一切可能的结合。
其中本体又可分为第一性本体和第二性本体,第一性本体是指客观物质世界中的个体事物的概念,如个别的“人”、“马”,第二性本体是指“属”和“种”,如“人”是个“种”概念,“动物”是个“属”概念。在十范畴中,除了第一性本体能充作判断(或命题)的主词外,其余都只能充作谓词。十范畴体系表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谓词陈述样式的理论,奠定了他的主谓逻辑基础。
从本体论的意义来说,这十个范畴在古希腊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存在”(或译为“有”)的含意作出科学的分析。“‘有’这个词是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首先它用来说习惯、状态或任何其他的性质,因为我们被人说是‘有’点知识或美德。
再者用它来说数量,例如说一个人身高‘有’三或四丘比特高。再者用它来说衣着,说一个人‘有’一件短衣或长褂,……”十范畴中“本体”是“存在”的中心和基础,因为“本体”是主体,其余都是用来表述它的;“本体”不存在于其他范畴之中,可以独立存在,而其余却存在于“本体”之中,不能独立存在。
“本体”中进一步划分了第一性本体和第二性本体,表明了他在解决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上比以往的哲学家前进了一步,同时也表明了他的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
《范畴篇》借分析语言的形式来研究和确定本体,这并不意味着亚里士多德有关本体论的思想是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得来的,正相反,没有哲学本体论的反复思考,就不可能产生对语言的逻辑分析。
《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的早期着作,对于它是否为亚里士多德本人所作,历史上一直有人提出怀疑,但是多数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者认为,至少《范畴篇》的大部分章节(除了后面几章)是亚里士多德本人的着作。《范畴篇》中阐述的某些思想同后来的《形而上学》有明显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