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20页(1893字)
【生卒】:1900—1980年
【介绍】:
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派别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
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一度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930年成为一名职业精神分析学家。以后除在柏林工作外,还执教于法兰克福精神分析学院,并担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讲师。
纳粹掌权后,该研究所迁到纽约,弗洛姆亦于1934年流亡美国,任职于纽约社会研究所。1940-194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客籍讲师,1941-1942年在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1949年任耶鲁大学讲师。1951年到墨西哥国立大学任教,后又执教于美国几所大学。1965年退休后住在泰桑,除集中精力于着述外,还在墨西哥和纽约兼课。
他是美国主要和平团体SANE的创建者之一。1980年在瑞士洛迦病逝。
弗洛姆从小就受到犹太人传统的影响,他目睹了两次大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观察到苦难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这一切促使他自觉地探讨社会和人生的规律。
除犹太教经典外,他还深受释迦牟尼、马克思、巴考芬、弗洛伊德的影响,虽然这些思想家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他却毕生致力于把他们捏合到一起。在这几个思想家之中,对弗洛姆影响最大的要数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在他看来,马克思的伟大之处是从社会经济方面考察了人类的行动和愿望,使人在客观上对社会发展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但马克思却过分强调了人的理性方面,忽略了非理性的因素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马克思的这个不足,可以也必须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加以弥补,因为只有后者的学说才对人的思维过程、印象、感觉和情绪作出了正确解释,因而为反对社会习惯势力、捍卫人的自然欲望和根本权利提供了指导原则。如果把二者综合起来,定能建立起一门新的关于人的科学。这具体表现为他提出的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1.人性理论——主张从生物本能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规定人;2.社会批判理论——主张社会的批判与心理的批判相结合;3.革命理论——主张心理革命和社会革命相统一;4.意识形态理论——主张把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等心理因素作为联结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中介。在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进行“综合”的过程之中,弗洛姆阐发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异化和解放的理论。他认为人所具有的基本天性,是制定人类行为正确规范的依据。
他特别关注现代人的性格结构问题,把现代西方人的性格区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大类型。非生产性性格又可细分为“接受型”、“剥削型”、“囤积型”、“买卖型”、“尸恋型”五种,它们都是病态的、不健康不成熟的性格,实际上是异化了、变态了的现代人所患的社会病。只有具有生产性性格的人才是健全的人、成熟的人、理想的人,才能用理性主宰自己的行动,才是能够领会和发挥自己潜力的创造者。
这一性格类型学说,是弗洛姆运用精神分析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文明人所作的诊断和分析,是对异化了的人的种种表现的揭露和描述。他还试图通过分析现代人性格结构中的动态因素来解释现代社会,寻找重大社会问题的根源。他说,现代人作为形成中的个体正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进一步争取积极的自由,通过爱和创造性的工作与外部世界协调一致;或者甘愿放弃自由,重新去依赖和屈从他人,以寻求安全和归宿。弗洛姆更赞成前一种选择,但人类社会做出的却常常是后一种选择,所以出现像德国法西斯主义这样的集权国家。之所以如此,是现代人性格结构中所具有的逃避的心理机制起作用的结果。弗洛姆因此主张进行一场心理革命,即运用他的受辩证法和人道主义指导的精神分析手段去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天性的要求,从而改变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病态的社会性格,使人在内心深处获得解放,成为新型的、道德上完善的、具有生产性性格的人,为建立一个健全社会创造必要条件。弗洛姆声称将人类从自我毁灭中拯救出来的唯一力量是理性和爱,而不是暴力和武器。
主要着作有:《逃避自由》(1941)、《精神分析和伦理学》(1954)、《健全的社会》(1955)、《爱的艺术》(1956)、《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自为的人》(1961)、《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3)、《希望的革命》(1968)、《精神分析的危机》(1970)、《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