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21页(1509字)

【生卒】:1856—1939年

【介绍】: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原籍是摩拉维亚的弗莱堡(今属捷克斯洛伐克),1860年随全家移居维也纳。1873年进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其间曾在E·布吕克的生理学研究所工作过6年。

1882至1885年在维也纳全科医院工作,先后担任过外科、内科、小儿科、眼科、皮肤性病科、耳鼻喉科医生,获得了广泛的临床经验。

1885至1886年在巴黎接受神经病学家沙科的指导,研究精神病,开始对歇斯底里症的治疗和催眠疗法感到兴趣。1886年与玛莎·柏内斯结婚后,开始在维也纳开设私人诊所。1887年同着名生理学家布洛伊尔(Joseph Breur,1842-1925年)合作研究歇斯底里症及其疗法。1889年又赴法国,在南锡向李厄保和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暗示法。在与布洛伊尔合作期间,曾应用“舒泄法”对歇斯底里病人进行治疗。在与布洛伊尔合作的《歇斯底里研究》(1895)一书的序言中,他初步提及了歇斯底里症状起源的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些需要寻找出路的所谓心理能量,它们遇到矛盾时往往转化为病理症候。

他后来的精神分析理论可说是这一思想的发展。不久,布洛伊尔因反对他关于精神症是自我和性欲冲突的结果的主张而同他决裂,但他坚持自己的研究,终于以“自由联想法”代替舒泄法而走上了创立精神分析理论的道路。1900年《梦的解析》一书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由心理疗法进入到了心理学领域,从此精神分析运动逐步发展。

1908年建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09年弗洛伊德应邀赴美参加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并举行介绍精神分析的系列讲座,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但正当弗洛伊德名声大振之时,精神分析运动却产生了分裂:1911年他的追随者阿德勒因同他发生意见分歧而自创“个体心理学”;1914年,他的第一名追随者荣格也与他分道扬镳,自创“分析心理学”。尽管如此,弗洛伊德仍未放弃自己的观点,只是作了某些修正,同时继续开展国际性活动。

1933年医生诊断他得了下颚癌,但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工作。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弗洛伊德的书成为禁书并遭到焚烧。1938年法西斯军队入侵维也纳,弗洛伊德成为希特勒的俘虏,经多方营救,才得以携同家眷流亡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创立了精神分析学,为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精神分析学最初只是探索精神症致病原因和治疗方法的精神病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弗洛伊德使它越出医学范围而成为一门以人的无意识为研究对象的特种心理学,后来又把它的原则和观点用作解释个人、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哲学方法,从而把它发展成一种哲学学说,使它获得了弗洛伊德主义的名称,并渗透到许多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一股精神分析运动。

弗洛伊德的着作极为丰富,已全部收入他的两个全集之中,一为18卷本(1940-1952),一为24卷本。其中最重要的有:《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分析》(1901)、《性欲理论三讲》(1905)、《图腾与禁忌》(1913)、《精神分析引论》(1915-1917)、《超越快乐原则》(1920)、《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1921)、《自我与本我》(1923)、《自传》(1925)、《幻想的未来》(1927)、《文明及其不满者》(1930)、《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摩西与一神教》(1939)等。

大多已有中译本问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