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41页(1141字)
【生卒】:1749—1832年
【介绍】:
德国作家、政治家和自然哲学家。
1749年8月28日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765年10月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后转到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771年后投身“狂飚突进”运动。1775年应邀出任魏玛公国枢密顾问等职务,1832年3月22日死于魏玛。
歌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包含在以下方面着作中:诗剧《浮士德》、古典诗集和散文格言集;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论着;谈话集和书信集。在莱比锡时期,他对经院哲学产生反感,开始从事自己的哲学思想的探求。
在斯特拉斯堡时期,他结识赫尔德,深受影响,思想发生转折性变化,开始按照人文主义精神探讨艺术问题,并学习了自然哲学。到魏玛后,他研究了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布鲁诺,特别是斯宾诺莎的哲学。他到意大利旅行期间,对色彩学和形态比较学产生了兴趣,回国后先后发表《试论植物变态》(1790)和《色彩学》(1805-1810)等着作。在魏玛,他曾同席勒就思维、直观同理念、“本原现象”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不久,又致力于康德哲学(主要是《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浪漫主义和谢林哲学的研究。歌德还接受过英国经验主义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但他自认为“缺乏哲学器官”,对逻辑学和认识论持排斥态度。
歌德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神即自然”的泛神论。他认为,自然就是神,而没有超自然而又主宰自然的神。
自然是进化的,自然即神存在于永恒生命的生成和运动之中。精神和物质、灵魂和肉体、思想和表达、意志和活动是“大全”(Alle)的基本特性。
人,作为现实性,居于现实世界的中心地位。人的器官有足够的能力去认识和创造现实的东西和可能的东西。
但只有在伟大的人物中,自然自身才能达到“意识”,去感受和思考现存着的和即将来临的一切时代。在方法论方面,歌德反对当时流行的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机械观和“分析法”,主张自然有机观和“综合法”。
在美学方面,歌德认为,美是“本原现象”即内在理性,它始终存在于自然中,而且丰富多彩,但只有事物达到了自然发展的顶峰,才能显现出它的美。美的原因在于感性形式符合理性内容,即符合“自然定性”、自然的“目的”。
人是自然发展的终极产物,人的完美就是人的自然定性的表现。人体构造就充分体现了人的自然定性是美。
但是,自然美和人的美是不能持久的,只有艺术美才是人的心灵自由、内在性格的显现,具有持久的作用。艺术美是“至高的美”,它比人自身更高大,并把人提高到神的地位。歌德的哲学思想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和某些辩证法观点,但也具有神秘的“目的论”和天才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