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92页(1035字)

美国着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6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社会预测”理论,意指一种和“工业社会”不同的“新社会”。

后来,他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吸收各种有关预测未来的理论,1973年又撰写了《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初探》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后工业社会”的理论。于是,“后工业社会”便成了西方学术界预测未来社会前景争论的一个中心论题。

贝尔把人类社会发展分成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不同阶段。他认为,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具有五个标志:1.商品经济已转向服务性经济;2.白领工人和管理人员在数量上超过了蓝领工人;3.理论知识居于中心地位,成了社会改革和制订政策的依据和源泉;4.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对技术后果的评判估计;5.运用信息论、控制论、随机过程论以及线型规划、尔柯夫链、统计判定理论等智力技术处理各种复杂社会问题。

贝尔在1976年《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再版前言中,又把后工业社会的五个标志扩充为十个,即在这五个标志基础上又增加了人的工作由对付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向处理“人与人之间搏奕”,妇女将发挥更大作用,科学不仅同技术而且和政治、军事的关系更加密切,未来将由能人统治,出现新的信息和时间短缺,信息经济学提出新的挑战等。总之,后工业社会意味着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政治权力结构都要发生根本变化。

在贝尔看来,按照这些标准,现在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前工业社会阶段,苏联、西欧和日本处于工业社会阶段,已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只有美国。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工业社会的两种形式,它们将遵循“趋同”道路,共同进入“后工业社会”。

在后工业社会里,工人阶级数量越来越少,已不再是主要革命力量,社会发展并不具有客观规律,共产主义并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在国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西方有的学者对这种理论表示赞同,并演绎出了一些关于未来社会的其他理论;有的学者则对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提出了种种怀疑和批评,认为这个理论是圣西门、孔德、维贝尔等人理论的翻版,并没有什么新意和独创。苏联学者则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尖锐批判,认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科学技术决定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方法论基础是典型的结构功能主义,它试图掩饰资本主义矛盾,否认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