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月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13页(676字)

【生卒】:约5世纪—7世纪

【介绍】:

印度古代胜论派哲学家。

《胜宗十句义论》的作者。在印度保存的古代文献资料中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中国佛教僧侣涉及他的记述也极为零散不详。

学术界关于他年代的看法,主要根据其着作内容与佛教及其他胜论哲学家的学说对比提出。

慧月用“句义”理论构成其哲学体系,在印度传统的胜论学说(即以《胜论经》为主要内容的胜论学说)所主张的实、德、业、同、异、和合六句义上增加了有能(与实、德、业三句义有内在联系,并可使它们共同或单独生出特定结果的句义)、无能(与实、德、业三句义有内在联系,并可使它们不共同或单独生出其它结果的句义)、俱分(相对的同与异,即把同句义限于存在性,把异句义限于最终差别性,其余的同与异另成一独立的句义)、无说(关于事物的非存在状态,分为五种:未生无、己灭无、更互无、毕竟无、不会无)四个句义。慧月在新设句义时,吸收了《胜论经》中的许多思想,如迦那陀关于同与异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觉)的观点、关于非存在的论述等等。此外,他的学说也可能受到6、7世纪弥曼差派理论的影响。慧月在句义论的体系中论述了许多胜论派哲学家一般都探讨的问题,如原子(anu)说、现量与比量、法与非法(不可见力)的作用等等,但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在理论上与迦那陀和钵罗奢思多波陀(Prasastpāda,约6世纪,胜论哲学家)的主要异同表现在:没有提到最高神的概念;认为德有二十四种;未采用“因的三相说”;未提及遵从婆罗门教所规定的社会秩序和义务等问题。慧月所传的胜论学说在中国和日本有一定影响。

上一篇:慧超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