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那陀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30页(771字)

【生卒】:约公元前2世纪

【介绍】:

亦称优楼迦(Ulūka)、蹇努仆(Kanabhuj或Kanabhaksa)和迦叶(Kāsyapa)。

印度古代胜论派哲学创始人。胜论派根本经典《胜论经》的作者。学术界关于迦那陀的年代看法不一,目前多数人认为他及《胜论经》的最初部分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现存《胜论经》由于有后来追加的成分,形成时间较晚,约为2世纪的产物。

根据现存《胜论经》,迦那陀用六个“句义”来区分自然现象:事物的自体称为“实”(dravya,实体);事物的静止的特性称为“德”(guna,性质);事物的动的特征称为“业”(karma,运动);事物间的普遍性或相同性称为“同”(sāmānya,既指事物间相对的同的关系,又指事物的存在特性);事物间的特殊性称为“异”(visesa,既指事物间相对的异的关系,又指事物的最终差别);事物所具有的自体与属性等的不可分的因果关系称为“和合”(samavāya,内在联系或内属)。

迦那陀的句义论包含了许多重要哲学思想。他对世界万有的分析属于一种“积聚说”(把世界万有看作由各种要素积聚而成)。

认为“无因则无果,但非无果则无因”。主张原子(anu)论,认为原子是永恒的、无原因(不可分)的,原子的存在是由其结果(世间各种可感之物)的存在所证明。

原子最初运动由“不可见力”(adrsta)引起。在认识论上,他主张有两种“量”:现量和比量。

现量指我、意、根、境各要素结合而形成的知觉,如苦、乐等,比量主要指五种推理形式(基于果、因、合、相违、和合)。迦那陀不否认吠陀权威和婆罗门教规定的种种社会秩序和义务。

认为借助六句义的知识可以灭掉“不可见力”,达到解脱。他的学说被后世大多数胜论派哲学家奉为根本教义,并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汉译佛典中有不少记述。

上一篇:迦利布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