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拉科夫斯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90页(1449字)
【生卒】:1927—
【介绍】:
出身于波兰拉多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入罗兹大学攻读哲学,在校期间表现积极,被派往苏联留学。1953年回国在华沙大学当讲师,以批判基督教哲学而闻名。1958年升为哲学史教授,兼任《哲学研究》杂志主编和《新文化》杂志编辑。苏共二十大后,他的思想急剧右转,曾发表文章批判所谓“马克思主义思维的蜕化”,试图“革新”马克思主义。1966年在波兹南事件十周年时,他发表了《十月的总结》一文,批评波兰政府限制言论自由,认为社会主义只有从官僚主义、异化世界中摆脱出来才能重新恢复声誉,因而被开除出党。1968年,在波政府平息大学生骚动时,他被解除教授职务,前往加拿大。从1969年起,先后在蒙特利尔大学、美国伯克利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执教。
1977年获联邦德国图书业颁发的和平奖。
科拉科夫斯基发表的文章和着作较多,主要着作有《现代神话》、《同魔鬼的对话》、《升天之道》、《没有选择权的人》、《实证主义哲学》、《理性之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等。其中197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三卷本,猛烈地抨击了所谓“斯大林主义”,阐述了哲学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批判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因而在西方学者中颇有影响。
在五六十年代,科拉科夫斯基积极进行所谓“批判意识形态”,他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阶级性对立起来,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其发展不依赖任何政治需要,而要遵循客观原则由社会和理性来检验。
可是,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却成了适应官僚政治需要而随时变化的意识形态,成了不依据客观原则,而通过口号、法令,诉诸权威、感情、习惯和偏见作用的神圣力量。结果,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被非科学的意识形态所破坏。他批判这种所谓“科学的意识形态的神话”,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制度化,声言要争取“科学逐步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
在70年代,科拉科夫斯基通过编写马克思主义历史,从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和异化论出发,去概括整个马克思主义,断言哲学人类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是“一位人道主义者”。
马克思预期的共产主义就是“异化的超越”,“是人本质的复归”,从而实现“人类生活的本质与存在的和谐一致”。他认为这是马克思始终坚持的基本原理。
而恩格斯在晚期着作中背离了马克思的这种“以人为‘根本’和自然界的‘人化’的概念”。此外,他还指责列宁关于“马克思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着名论断是“背离马克思本人意愿的”,说马克思从前人那里接受了“乌托邦-浪漫主义”、“决定论-理性主义”和“普罗米修斯式的契机”,从而把马克思描绘成了一个折衷主义者。
到了80年代,科拉科夫斯基走得更远,以至公开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他说“当代文明世界的所有社会进程都在走着与马克思所预见的完全不同的道路”,“从本质上讲,他的学说不能用来分析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已完全僵死了”,“共产主义只是乌托邦”。公开承认自己过去相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很大的错误”,完全“错了”。波兰学者说“他是个朝三暮四的人,对自己也一贯不老实”。
他也曾把自己比做“小丑”,对贬低人格有一种自然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