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97页(562字)

指运算能从一个步骤进到另一步骤并能返回到出发点。

皮亚杰认为,运算的根本特征在于能进行可逆性变换。可逆性可分为两大类:(1)逆向(inversiions),例如十A即-A的逆向;(2)互反(reciprocity),例如A<B即B<A的互反。

皮亚杰认为,可逆性运算的能力要到七至八岁才能形成。

在这之前,幼儿的思维是不可逆的。例如处在感知运动水平的儿童,当他完成一个任务而搞错了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如何回到他原来的起点去,也不能做出假设或根据转化来进行推理。因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掌握可逆性运算的操作能力。

只有当儿童能在思维中把事件的时间顺序逆转过来时,他才有可能把时间过程分析为它们的组成部分并建构逻辑的不变性和考虑假设。

可逆性虽然是在儿童进入运算思维阶段时才出现的,但可逆性结构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活动。

早在感知运动阶段实际位移群形成时,可逆性就已经开始发生作用了。位移的可逆性会产生一种类似的不变性,即以“客体永久性”的形式出现。但是很显然,在感知运动水平时,这种动作的可逆性是不完整的,因为这个水平的儿童还缺乏心理表象,因而还有待于向真正的可逆性——内化的、运算的可逆性过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