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珥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24页(951字)
【生卒】:1536——1584年
【介绍】:
朝鲜李朝中期着名学者,世称“东方圣人”,与李滉一起称朝鲜朱子学的双璧。
字叔献,号栗谷,谥文成。幼时聪明好学,13岁进士初试及第。
16岁丧母,守丧3年,19岁入金刚山学佛经一年。23岁状元及第,29岁开始任官,33岁以书状官赴明,历任大提学、大司谏及礼、史、兵曹判事。
他曾多次辞职还乡,从事学问研究。他又是诗人,代表作有《高山九曲歌》。
在理气问题上,他主张理气二元论,反对李滉的理一元论,也反对徐敬德的气一元论。他认为:“理者,气之主宰也;气者,理之所乘也。非理则气无所根抵,非气则理无所依着。既非二物,又非一物。
非一物,故一而二;非二物,故二而一也。非一物者,何谓也?理气虽离不得,而妙合之中,理自理,气自气,不相挟杂,故非一物也。
非二物者,何谓也?虽曰理自理,气自气,而浑沦无间,无先后,无离合,不见其为二物,故非二物也。”因此,他主张“推本则理气为天地之父母,而天地又为人物之父母矣”。但在另一处,他又说:“推本其所以然,理是枢纽根抵,故不得不以理为先”,“若于物上观,则分明先有理,而后有气,盖天地未生之前,不可谓无天地之理也,推之物,物皆然”。
可见,他是通过理气二元论,走向理一元论。
在认识论上,他强调“感于物”的重要性。把知识分为下中上三个层次:“闻人言而从之”、“望见”、“履其地而亲见”。认为“亲履其境身,亲其事不徒目见”,方可谓真知也。
在四七论辩中,他反对理气互发说,认为“所谓气发而理乘之,可也。非特七情为然,四端亦是气发而理乘之也”,四端与七情的区别,只在于“四端是七情之善一边也,七情是四端之总会者也”。
在政治上,他主张改革,以实现王道政治。
他说“政贵知时,事要务实”。“法因时制,时变则法不同”,“不更张,邦国必亡”。
提出了改革财政、军备的方案。
主要着作有:《答成浩原》、《圣学辑要》、《东湖问答》、《击蒙要诀》等,均编入《栗谷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