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70页(1337字)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J.J.卢梭着,1753年开始写作,1755年出版于阿姆斯特丹。
这是卢梭阐发政治思想的一部代表作,可看作是《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也是《论科学与艺术》一书基本观点的更明确、更全面的阐述。该书是为法国第戎科学院的有奖征文而作,论文的题目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人类不平等是否为自然法所认可?”后论文落选。在该书出版后的15年内,先后出了三版法文版及德、英、俄的版本。
我国在解放后分别出版了1957年三联书店由吴绪翻译的和1958年商务印书馆由李常山翻译的两种版本。全书由“献给日内瓦共和国”、“序”、“本论”、“作者附注”四部分组成。其中第一、第四部分是在论文写成后添加的。
书中论述了产生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提出了建立平等社会的理想,尖锐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
书中首先提出,考察人类不平等起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须从认识人本身开始,通过区别自然人与社会人,了解人的自然本性,从而了解人类后来的变化。
这就要求:从文明状态追溯到人的自然状态;撇开一切人类社会的具体事实,根据人的自然性质进行假定和推理;来自自然、反映自然。
其次,该书论述了人类从自然状态到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卢梭假定人类曾经历了一种自然状态。
那时的原始人是和平、善良的野蛮人群,他们没有农业、工业和语言,也没有战争与联系;他们缺乏情欲,生活孤独,仅有与此相应的感情和知识,感觉、智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无所谓教育与进步,技术常随发明者的死亡而消失,一直处于幼稚水平;他们无所谓善与恶,用怜悯心和自爱心调节人的活动。因此,在自然状态中人与人是平等的,不存在精神上和政治上的统治和奴役。
但人类毕竟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而高于动物,人既服从自然,又反抗自然,以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是人类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人们通过共同生活,建立家庭,扩大了人际交往,出现了某种社会状态;冶金和农业的发明,导致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私有制是文明社会的开端和基础。“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并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渊源,它造成贫富差别、道德败坏,使人类陷入可怕的战争之中。
最后,该书论述了人类不平等的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私有制和法律的确立,出现穷人与富人的差别;第二阶段是通过契约产生政府和设置官职,确认强者对弱者的统治,这是不平等的扩大和危害;第三阶段是专制政治的产生,出现主人与奴隶的不平等,这是不平等的顶点,它将导致新的平等。
该书在人类思想史上起着重大的进步作用,恩格斯说这是“辩证法的一部杰作”。它在哲学上证明了革命的必然性,在法理上证明了革命的正当性,它不但是对人类只有在上帝面前才是平等的封建学说进行思想斗争的武器,也体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平等、自由、博爱”的革命口号。
但书中把人性作为出发点,不主张消灭私有制,反映了卢梭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