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蒂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30页(799字)

【生卒】:1924—

【介绍】:

当代印度哲学家。

生于安得拉邦的贡图尔。曾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60年任安得拉大学哲学教授和哲学系主任。1967年担任贡图尔大学研究生中心特派员兼校长。

1973年任安得拉大学人文学科评议会主席。1975年任蒂鲁帕提的室利·温卡特斯瓦拉大学副校长。

1978年曾担任印度哲学大会(巴特那年会)总主席。自1980年起被选为印度哲学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他曾以印度着名学者身份到美、英、法、苏联、日本和世界许多国家讲学。

1982年来我国访问,在北京大学做了题为“吠檀多观”的学术报告。

1975年代表印度参加了在意大利召开的“国际宗教和平讨论会”,1977年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宗教研究者大会”。

摩蒂以新吠檀多论者着称,在当今印度哲学界颇有影响。

他深刻地研究了印度古代吠檀多哲学并运用现代科学的观点对古代吠檀多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吠檀多的许多原理与现代科学理论是相协调的,如奥义书中的“梵在万物之中,万物在梵之中”的观点与量子力学的“每一个粒子都是由所有其他粒子所组成”的结论极为相似。

但是,他也承认吠檀多思想关于业报轮回和其他一些迷信观念是得不到科学支持的,必须予以摈弃。他对今天印度哲学的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认为印度哲学一向期望人们摆脱贫穷,促使人们控制各种自然力量,掌握一切生存形式;主张继承和发扬传统哲学,使之适应当今科学的发展和现代生活的需要;确信印度哲学只要得到建设性的发展,就能为当今世界提供一种和平的哲学。

主要着作有:《吠檀多不二论中的启示和理性》(1959)、《形而上学、人和自由》(1963)、《印度的精神》(1965)、《印度历史、政治和哲学的指南》(1967)和《远东哲学》(1975)等。

上一篇:模写说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