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76页(1475字)
【生卒】:1858—1947年
【介绍】: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理论的创始人。
生于德国基尔,卒于德国格廷根。父亲是法学家。在故乡基尔读完小学低年级课程之后,1867年随家迁居慕尼黑。同年,考入慕尼黑的古典皇家马克西米利安大学预科学校。1874年10月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三年后转到柏林大学。在名师赫尔姆霍茨和基尔霍夫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1878年10月通过了高等学校教师的国家考试,在马克西米利安预科学校任数学和物理学教师。
1879年获得慕尼黑大学授予的物理学博士学位。1880年到慕尼黑大学任助教五年。
1885年被聘任为基尔大学理论物理学特任教授。1888年,到柏林大学任助理教授,翌年春,基尔霍夫逝世后,普朗克继任其教职,兼任为他而新设的物理研究所所长。
1892-1926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928年辞去柏林大学教授职务,而由薛定谔接替。1930-1937年任威廉皇家研究所所长。1894年被选入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1926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的外国会员,并获得该会的科普勒奖章。还曾被聘为美国物理学会的名誉会员。1928年70寿辰时,兴登堡总统赠给他一块德国银鹰盾牌。
普朗克早期从事热力学的研究。他于1879年写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该文对克劳修斯的不可逆性定义提出了某些批评。1880-1890年,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阐述了建立在热力学基础上的化学平衡理论,同时讨论了气体离解、渗透压力和溶液冰点下降、关于热力学定律的表达等问题。
1900年,普朗克为克服经典物理学对黑体辐射现象解释上的困难,提出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单位(能量子)的整数倍的假说,即量子假说。
他引进了一个物理普适常数,即普朗克常数,以符号h表示,其数值为6.626176×10-27尔格·秒,是微观现象量子特征的表征。他从理论上导出了黑体辐射的能量按波长(或频率)分布的公式,称为普朗克公式。量子假说的提出,对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论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对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持否定态度,但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给以高度评价。
他因提出量子假说,于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此外,普朗克在电动力学、相对论等方面的研究也作出了贡献。
在哲学上,普朗克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马赫主义,认为客体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真实的外界;自然规律决不会受人类脑筋的影响,等等。但其唯物主义不彻底,如认为现象世界和实在世界有不可逾越的深渊;科学和宗教也是互相补充的东西,等等。
主要着作有:《论热力学理论的第二原理》(1879)、《不同湿度条件下物体的平衡熵》(1880)、《论能量守恒定律》(1887)、《关于正常光谱中能量分布定律和理论》(1990)、《热力学讲义》(1905)、《热辐射理论讲义》(1906)、《物理世界的统一性》(1908)、《世界的物理图景的统一性》(1908)、《理论物理学的当前体系》(1909)、《总体物理学体系》、《通往力学自然观的新物理学的地位》(1910)、《围绕世界观斗争中的物理学》(1935)、《宗教和自然科学》(1937)、《科学中的伪命题》(1946)以及科学论文集《论熵增加原理》、《普通热化学原理》、《热力学讲义》(189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