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08页(840字)

美国新弗洛伊德主义者沙利文所创立的理论。

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不在先天的遗传,也不决定于身体的构造,而是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因而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和导致经验组织的分裂所致。这就是所谓“个体发生说”。沙利文还提出了所谓“一类论”,认为精神病患者与常人是同类的,二者只有量的差别。因此,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要注意了解与尊重他们,要创造一种治疗者与患者合作的“双极情境”,即采用人际关系疗法。

以人际关系说为基础,沙利文建立了他的人格学说,主张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人格是人在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日趋完善的心理过程,一种相对持久的模型或完形,所以只能根据一定文化背景中人与人的关系去了解人格。这是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从幼儿时起就在同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了一种叫做“自我系统”(self system)的、相对的、尚未确定的心理组织。自我的功能就在满足人的先天生物需要和追求安全的心理需要,以降低身心的紧张与焦虑状态。自我系统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知觉和概念的过滤器,在这个系统中有一种习惯的持久的能量和动机模式即“功能”,它执行着分裂(即压抑)、升华等防御功能,缓解情绪上的困难,防止焦虑的产生。认知过程在人格发展中也有很大的作用。此外人际关系论也强调语言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类经验的积累、人际之间的思想交流,以及人对“文化模式”的接受,都是通过语言能力而实现的。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对精神分析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但他说的人际关系,实质上指的是抽掉了生产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形式。他强调的仅是童年的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他的自我系统的防御功能仍离不开生物化学的潜能作用,社会对人格发展的作用也限于个人生理需要和心理安全感的满足。

这样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理论当然是很肤浅和片面的。

上一篇:《人和国家》 下一篇:《人格与实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