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行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17页(1191字)
副标题:社会心理学导论。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主要哲学和心理学着作之一,1922年出版于纽约。该书原系杜威1918年春在勒兰·斯坦福初级大学做的关于人类行为和命运的讲演稿,后经重写和扩充,并补上导论和结论部分而成书。全书分为五部分:导论、习惯在行为中的地位、冲动在行为中的地位、智慧在行为中的地位和结论。
杜威在该书序言中声明:“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论述社会心理学,而是严肃地确定一个信念即对习惯而诸习惯类型的理解是社会心理学的关键,而对冲动和智慧的操作则是个别精神活动的关键。”
在该书“导论”中杜威宣称,存在着两个社会改良学派,一派依据来自个性中神秘的内在自由的道德观念,主张变革社会制度的唯一方式是净化人们的心灵;另一派否认内在力量和道德自由的存在,认为人目前的状况完全是环境力量造成的,人性是完全可塑的,关键在于变革社会制度。杜威不同意这两派的观点,认为一切行为都是人性因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阐述习惯问题。杜威认为,习惯像呼吸、消化等生理功能一样,都是利用环境并与环境相结合的方式,都需要有机体和环境的合作。
习惯是艺术,涉及到感觉和运动器官的技巧。
习惯为人们提供工作能力,支配人们的思想,是积极的手段。手段和目的是同一个现实的两个名称,为环境所阻止的习惯是目的产生的根源。人类心理学就是社会心理学,它所关心的首要问题是集体习惯、习俗。
问题不在于是选择外在于习俗的道德权威还是选择习俗中的道德权威,而在于采用多少理智的和有意义的习俗。
第二部分研究冲动问题。杜威认为,作为有组织的活动的习惯不是最初就有的,最初的是本能活动。
现代心理学开始注意描述本能活动,这是一种进步,社会心理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了解把最初的本能活动培育成确定的和有意义的活动的社会条件。冲动是一切行为的基础,一切习惯都可以直接追溯到本能的操作。冲动具有可塑性,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根据社会环境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给质朴活动指出理智的方向。
人性是可变的。
第三部分研究智慧问题。
杜威认为,习惯是思想效能的条件,是认识和思维的手段。思维同生物冲动和习惯的形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切认识、判断、信仰都代表着获得同环境相联系的自然冲动作用的结果,认识起源于习惯和冲动。理性不是反对冲动和习惯的力量,而是各种欲望之间达到的一种和谐。
科学的体系不是出自理性,而是来自冲动。
结论部分按“活动的善”、“道德是人的道德”,“什么是自由?”和“道德是社会的”四个问题,对上述观点做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