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跋陀罗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50页(943字)

中国佛教史上,有差不多同时、同名的两人。

(1)约公元5世纪在世,迦湿弥罗人。自幼博学,敏慧通达,为说一切有部之着名论师。

闻同部耆宿世亲造《阿毗达磨俱舍论》,辞义善巧,理致清高。众贤读后,思有以破之;于是专心研究,用了12年功夫,造《俱舍雹论》八十万言,凡八品,二万五千颂,穷幽洞微,言深致远,以驳世亲之论。

斯时世亲闻知众贤行将前来辩难,遂治装负笈远游以避其锋。世亲认为,自己衰老迟钝,思路退化,很难应付时当盛年、诡辩若流之众贤,想把他引到中印度,和当地的一些名论师交锋。

众贤行至中印度秣底补罗国的大伽兰时,突然感到气衰,难以在论战中获胜,认为自己虽钻研多年,造《俱舍雹论》以显扬诸法实有之宗学,破《阿毗达磨俱舍论》,但智小谋大,以后学而轻凌先达,恐将死矣。于是历选门人中有辞辩者向之口授遗书向世亲谢罪悔过,但希望保存遗文,不令毁弃。授辞完毕,即行舍身逝去。其后,世亲读其遗书,阅其论着,沉吟很久,才向弟子们说:众贤论师为后进中之聪敏者,其论理虽不足,辞乃有馀,欲破其论,了若指掌。但以垂终之托,重其知难之辞,从大义出发,应该满足他的宿愿,而且此论以发扬我宗之宗义为主,乃为之改名为《阿毗达磨顺正理论》。世亲先后所为,曾为其门弟子讽谏,但仍作颂以辩之,一片倚老卖老之情景,跃然纸上。

众贤着述除《俱舍论》外,尚有《阿毗达磨藏显宗论》一万颂。两论内容相同,品名也同,疑系繁简本之别。玄奘在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译出,分别为80卷和40卷本。众贤死后火化,于大伽兰西北百米附近庵摩罗果林(馀甘子)中建塔葬其骨灰。

(2)西域人,南朝齐武帝萧赜永明初年来华。于永明六年(488年)或七年(489年)译出《善见毗婆沙律》(Sudarsana-Vibhāsa-Vinaya)十八卷。

本书又名《善见律》(Samantapāsādikā)或《毗婆沙津》(VibhāsaVinaya)。《善见毗婆沙律》与广释四分律的小乘律部五论之一的《优波离问佛经》(Upáli-parip icchasútra)极为相似,但《优波离问佛经》短而简明是其特点。

上一篇:森有礼 下一篇:僧伽蜜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