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74页(863字)

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着名人文主义者但丁(Dante,Alighieri 1265-1321年)的代表作。

用意大利文写成的叙事长。约写于1307-1321年。全书分三部分:《地狱》(1312)、《炼狱》(1315)、《天堂》(1316-1321);共14233行,分为一百个诗章,除《地狱》前有序诗一章外,每一部分均为33个诗章。诗中描述但丁35岁时的游历情景:但丁在古罗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遨游了地狱和炼狱,在到达炼狱之巅时,又受青年时代的情人贝雅特里齐的引导,漫游了天堂,最后见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

作品通过对诗人幻游三个冥界的描述,广泛地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生活。对封建教会进行揭露和抨击是作品的主要内容之一。作者竭力反对罗马教会和教皇的绝对权威,反对神权统治,认为教会是社会一切祸害的根源。激烈斥责僧侣、暴君的贪婪腐化、敲诈勒索的罪行。

那些作恶多端的教皇、主教、僧侣、暴君等,统统被作者置于地狱最底层受惩罚。与此同时,《神曲》热情歌颂人和人性,宣扬人文主义新思想。针对宗教教会对人的贬低和对人性的束缚,但丁极力抬高人的地位,认为人的高贵超过天使的高贵,而且人的高贵乃由于个人的优良品质。提出人有自由判断能力,鼓励人积极努力创造自己的事业,争取人间的幸福。

宣扬“爱”是统摄宇宙之力量,主张以人对人的爱代替人对神的爱。此外,作品也表现出作者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推崇和赞美,对古代进步的诗人、思想家、哲学家的同情和敬意。

但是,《神曲》也存在着许多矛盾。作者一方面斥责教会的罪恶,另一方面又认为只有信仰和神学才能使人认识最高真理,达到至善的境地;一方面肯定人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也流露出来世观念的气息。

这种矛盾是作者生活的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社会矛盾的反映。总的说来,这部作品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人文主义名着,对于欧洲文学脱离其拉丁起源向表现新时代文化的方向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