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勒密体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67页(1058字)

公元2世纪,亚历山大里亚的天文学家托勒密(ClaudicsPtolemy,85-165年)在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克的本均轮和偏心圆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宇宙地心体系。

这个体系的具体内容记载在托勒密的着作《至大论》(Almagest,原名Megalesyhtaxis)中。它在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托勒密体系认为,地球位于宇宙中心附近的一点上,月亮、太阳和恒星都在以宇宙中心为圆心的圆轨道上运行,五大行星在绕以某一几何点为圆心的本轮上做匀速圆运动,而本轮的圆心又绕以宇宙中心为圆心的更大的圆轨道,即均轮运动。太阳和星辰的运动既包括自东向西的周日运动,又包括自西向东的周年运动,此外还有更复杂的岁差等运动。

本均轮可以合理地表现行星的顺行、逆行、留等视运动和光度的变化。偏心圆使得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是非匀速的,同时又可以表现日月在不同时期与地球距离远近的变化。由于天体的轨道运动非常复杂,在均轮上的运动速度只有采用非匀速的才能与观测相符。为了不违反自毕达哥拉斯以来流传下来的天体匀速运动的信念,托勒密又在他的体系中加上了一个对称点,即相对于宇宙中心和地球的位置相对的一点,在这一点上看,天体(日、月、恒星)和本轮的中心的运动速度就是均匀的了。

为了表现行星的复杂运动,托勒密不仅要严格确定本轮和均轮的大小以及天体的运行速度,而且要用好几层均轮使天体的运动符合观测的结果。托勒密体系刚建立时共有34个本均轮,以后为了提高精度,天文学家不断向上加均轮,至16世纪初,已加至80多个轮,其计算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由于过于复杂,托勒密体系后来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责难。

托勒密体系虽然是以直观经验为基础的,却只是一种纯粹的几何模型,本轮和均轮的中心都是虚无的几何点,因而整个体系没有任何力学的或者物理学的意义。

这说明它并非真实的宇宙结构,只不过是赖以计算天体运动的抽象的数学模型。所以,当考虑到宇宙的真实性时,考虑到力的原因时,它的内在矛盾就立刻显露出来了。

托勒密体系最后被近代日心体系所取代。

托勒密体系在占统治地位的1300多年中,在计算星图星表,制定历法,预报天象,以及指导天文观测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也曾被宗教神学所利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