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德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54页(1992字)

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德国并在西欧具有重要影响的、以复活康德哲学为宗旨的一个哲学流派。

其影响最大的时期是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现代哲学史上,新康德主义是遍及德国全境、历时半个世纪之久的一场哲学运动,“回到康德去”即复活康德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精神及其研究方法,是统一这一运动的外在形式。由于康德哲学体系的庞杂和它的自身矛盾性,新康德主义者们各执一端,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学派。

19世纪70年代之前,是新康德主义的形成时期。

1865年李普曼的《康德及其模仿者》一书出版,标志着新康德主义的诞生。书中认为康德之后的全部哲学都不过是一些拙劣的模仿,应该完全抛弃掉,并首先提出“回到康德去”的口号。

早期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朗格、费舍、策勒尔、赫尔姆霍茨等。朗格的《唯物主义史及对其当前意义的批判》一书,系统地提出了新康德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对这一流派后来的发展以至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朗格的哲学思想又称新康德主义生理学派。他依据19世纪上半期现代生理学的材料,把感官生理特性对感觉的影响绝对化,夸大为认识的根本来源。认为一切规律性、必然性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由人的组织器官所决定的。这样,康德认识论中的主观因素被加强,而承认自在之物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唯物主义观点却遭到了否定。

在社会历史领域朗格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反对通过革命的手段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主张走改良主义道路。这些观点曾遭到克思和恩格斯的直接批判。

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新康德主义的鼎盛时期,在德国哲学界已占居主导地位。

其内部形成许多派系,这些派系纷纷着书立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堡学派和西南学派。马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柯亨、那托普、卡西勒。他们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制定科学认识的逻辑基础,因此侧重于纯粹概念和数学的论证。在追溯康德思想时,不仅继承了把感性直观形式看作主体本身固有的观点,而且进一步把感性认识的内容也看作主观的东西。这样,感性的东西完全是由思维规定的,思维从自身产生认识对象,认识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纯粹思维。纯粹思维在创造科学的理论体系时,必须以数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因为一切自然事物乃至一切自然科学规律,都可以归结为某种纯粹的数量关系;而无穷小是一切数的基础,所以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这里所说的数不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作实体性客观存在的数,而是纯粹思维的产物,只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马堡学派的哲学家们对康德的先验逻辑学说也作了改造,他们反对康德把知性范畴绝对化、固定化,认为随着理论体系的变化逻辑范畴也会改变。

西南学派又称弗莱堡学派、巴登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是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他们侧重于价值问题的研究,认为只有价值领域才是哲学真正的领地。

理论认识的现象界是事实的世界,“实践”的本体界是价值的世界,事实命题应该从属于价值命题,所以一切知识都要以由主观的情感、意志决定的价值观念为依据。以这种价值理论为基础,他们进一步把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即社会历史科学)对立起来,认为二者的目的不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

自然科学的目的是寻找规律、共相,所用的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普遍化方法;社会历史科学的目的是使过去的事件在人们的观念中真实地复现,所用的是具体描述的个别化方法。自然科学寻求的是那些脱离具体内容的、作为纯粹形式存在的抽象概念、理论,因此“一般”并无实际存在的意义,只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假定。

社会历史科学用价值标准来描述的“个别”才是实在的,对个别历史事件进行伦理学的和美学的估价,就是社会历史科学的最终目的。他们否定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并进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新康德主义还有一些小的派别,像实在论派、形而上学派、心理学派等,影响都不大。

此外,黎尔、施塔姆列尔、沃伦德尔、闵斯特贝尔格、法兴格、保尔逊、内尔逊、雷诺维叶、亚当逊等,都是较有影响的新康德主义者。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新康德主义逐渐解体。它的一些观点被其他哲学流派吸取、承袭,它的代表人物有的去世,有的转向其他流派。

在现代哲学思想史上,新康德主义宣扬的是较为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这在认识论上是从康德向后开倒车,在实际生活中又为修正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这些都是它的消极作用。但是它以文献学的形式研究传统的思想理论,起到了学术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它创办的刊物在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