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托马斯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58页(2085字)
当代天主教哲学流派,形成于19世纪末,主要流行于西欧、中欧和拉丁美洲等地区。
早期代表人物是比利时红衣主教麦西埃,后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马利坦、吉尔松、泰依亚,瑞士的波亨斯基等。
从思想渊源看,新托马斯主义从名称到基本理论都承袭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衣钵,是他的思想在当代的继续和发展。新托马斯主义的诞生以1879年教皇利奥十三世发布通谕《永恒之父》为标志,这道通谕宣称托马斯的神学思想是天主教的唯一真正哲学。之后不久,复活托马斯主义的国际理论中心“圣托马斯学院”成立于罗马,信仰天主教的欧洲各国在梵蒂冈天主教会的支持下也纷纷建立宣传、研究托马斯主义的机构。比利时神父麦西埃在这一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他是着名的“卢汶高等哲学研究所”的创建者和第一任所长,并在《新经院哲学评论》杂志的创刊号上首先使用了“新托马斯主义”这一提法。马利坦是新托马斯主义后来公认的领袖人物,他的《哲学概论》、《经院哲学与政治》、《存在和存在者》、《理性和范围》等都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吉尔松以研究中世纪哲学史着称,他主张彻底回到老托马斯那里去。波亨斯基的名声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公开攻击是分不开的,他的观点在《现代欧洲哲学》一书中表露得最充分。
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哲学观点如下:
形而上学即本体论是哲学的理论核心。形而上学的对象是存在本身,即不同于感性存在的一种纯粹精神性存在。
一切物质的存在物都是由一种质料和规定这种质料的形式组成的,事物的统一性仅仅来自形式。世界是一个等级的阶梯,从没有任何形式的原始物质到具有最低级形式的无机物,接着是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直至具有灵魂这一高级形式的人。
存在的最高阶段构成精神,精神以自己的非物质性为特征,具有不可分性和独立性,所以灵魂不会随着死亡而消解,它是不朽的。上帝是最高的纯粹形式,是一切“如此存在”的无限的范本和源泉。每个有限的本质,都是对上帝的本质的一种分有。
在本体论的基础上,新托马斯主义者根据灵魂的精神性来解释人的认识。他们割裂感性认识与精神认识,认为感性认识只能把握物质性的具体事物,决不能认识存在本身,只有精神认识才能把握共相即本质。人的精神认识的特殊能力叫作“理智之光”,它只需借助感觉和影象就能从对象中抽出潜藏的形式,并进而使理智在自身之内产生出它所要把握的观念。
哲学认识就是这种把握纯粹思想对象的纯理智活动。新托马斯主义者认为,他们的上述主张既不同于认为观念来自感官的感觉主义者,也不同于认为观念来自上帝或是生而具有的天赋观念派。他们称这种认识论为“直接意义上的实在论的认识论”,又叫“理智主义”。
在伦理社会观上,新托马斯主义者宣扬“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他们认为,19世纪资本主义“世俗化的文明”是功利主义的,只能促使人们为了发财而拼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没有消除人类的灾难和毁灭的恐怖。于是,需要提倡一种新的基督教文化,即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它的主要任务是消除现代世界中神圣的东西与世俗的东西分离的二元论毛病,使福音的酵素和灵感透入世俗生活的结构;既要使人们有权享受应得的世间生活,又要彻底唤醒人们的宗教良知,使世间秩序神圣化。要实现这一目的,不能靠国家的恩惠,也不能靠任何党派的教育,只能靠福音书中讲的爱。理想的道德乐园的实现,必须以人对神的服从为前提。凭借教会的道德权威,受威胁的文明可以得到拯救,社会也可以得到改造。
他们反对诉诸武力,反对用暴力破坏旧的社会结构,而主张另外两种方式。一种是从下而上的运动,就是世俗良心深处在基督教的启示之下自然产生的那种萌发作用,大家都按福音的教导行事,人类的历史就会被引向尊重个人权利和兄弟之爱的理想境界,社会的一切矛盾冲突也就随之消解,另一种是从上而下的运动,即以教会学说对从下而上的运动加以认可、指示和控制,根据教会和教皇的命令来解决社会问题。这样,社会发展的动因最终都被归结为宗教和上帝的力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托马斯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过激烈的“批判”,他们反对无神论,攻击辩证唯物主义,咒骂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公开地表明了两种思想体系的对立。
新托马斯主义是当今世界上影响很大的一个宗教哲学流派。它是理论化的神学世界观,又有天主教会的传统势力作后盾,因此得以广泛流传。它目前的重要理论动向有二,一是以“现代化”的“革新”为标榜,采用一些非传统的所谓新教条和新观点,尤其是当代西方哲学流派的观点,表现出世俗化的倾向。二是对现代自然科学采取宽容态度,提出使科学与信仰协调,注重用新的科学成果来论证旧的神学教条。
但是尽管如此,新托马斯主义的思想影响仍在日趋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