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71页(1477字)

【生卒】:1711—1776年

【介绍】:

18世纪英国着名的哲学家、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出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幼年时父亲死去,长兄继承爵位,靠母亲教养成人。曾按家人意愿学习法律,后因志趣不合,坚决转攻哲学。1734-1737年旅居法国,从事研究和写作。1763-1766年先后担任英国驻法国大使馆秘书、代理公使。在法期间受到启蒙运动的较大影响,同百科全书派的着名学者交往密切。

1767年曾担任英国国务大臣助理11个月。在政治上持温和中庸的态度,既反对封建神学的政治观,也不同于激进的社会契约论;认为政府权力和人们对政府权威的服从,都是由于人们利益的需要,经过历史演变和习惯而逐渐形成的,因此人们只能顺其自然维护现有秩序。

对经济、历史也有研究。在经济学方面,论证了贸易自由和其他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成为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先驱之一,对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形成有较大影响。在历史着作中,批判了宗教信仰,强调了理性和知识,主张把超自然的神的历史变成世俗的现实的历史。

主要哲学着作有《人性论》(A Treaties of Human Nature)、《人类理解研究》(An Eng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道德原理研究》(An Eng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 of Morals)、《宗教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Religion)和《自然宗教对话录》(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

休谟哲学以怀疑论着称于世。他认为哲学应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并且首先应是研究人的知性的科学。弗·培根和洛克等倡导的经验的方法,是这门科学唯一的研究方法。

在建立哲学体系的过程中,休谟把经验方法运用到至极,即把经验论推到极端,形成了怀疑论。

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其基本要素是感性的知觉。知觉分为两大类:印象和观念。印象是当下直接感受的知觉,观念是印象在记忆和想象中的再现,两者相互对应,没有印象,就没有与之对应的观念。根据这一原则,得出一切抽象观念包括实体观念都是不实在的观点。

并且由此提出了“因果关系”学说,从而得出怀疑论的结论。指出一切关于存在和事实的理论,包括形而上学、道德学说和除数学之外的实证科学都是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上的,而“因果关系”本身却并无客观必然性。所谓因果关系不过是在反复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这种关系不能由先验的推论得来。

在感觉经验中也找不到和因果观念与必然观念相对应的印象。因而除数学之外的一切学科(包括宗教),其确实性、可靠性都是值得怀疑的。

在宗教观上,不仅怀疑上帝的存在,而且用大量的事实材料批驳了当时的宗教神学,指出其荒诞无稽和对社会的危害。

认为人类信仰宗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宗教问题不是真假问题,而是有用或无用的问题。在伦理观上,主张一种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

认为道德上的善与恶全都由感觉印象中的快乐与痛苦来衡量。

休谟哲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和多方面的。

既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开启了辩证哲学;又受到实证主义的崇拜,成为孔德的实证哲学以及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同时,他对于理性的批判和对经验的诘难,又成为非理性主义诞生的导因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