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经》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67页(680字)

音译《尼夜耶经》。

印度古代正理派哲学最早经典。作者乔答摩(约1世纪)。

现存《正理经》由于其中包含有后人追加的成分,约为3至4世纪定型。《正理经》由540个简短的经句组成,共五卷,每卷又分为两部分。

第一卷简要地说明了“十六谛”(量、所量、疑、动机、实例、宗义、论式、思择、决了、论议、论诤、坏义、似因、曲解、倒难、堕负);第二卷重点探讨了疑(疑惑)和量的问题。量被分为四种:(1)现量(知觉)、(2)比量(推理)、(3)譬喻量(根据未知物与已知物的相似来认识未知物)、(4)声量(可信赖之人的言教);第三卷论述了自然观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分析了人体的构成及其功能,即进一步解释了所量中的我(灵魂)、身(身体)、根(感觉器官)、境(感觉对象)、觉、意;第四卷侧重论述了正理派的宗教伦理观点,具体解释了所量中的行为(作业)、过失、再生、果报、苦、解脱,此外,还对真理的产生、部分与整体、原子(anu)、神等问题表明了看法;第五卷重点分析了辩论失败的原因,论述了二十四种倒难(错误的非难)和二十二种堕负(在辩论中误解或不理解,即失败的相状)。《正理经》所包含的逻辑学、认识论、自然观、伦理观极为丰富,它所提出的“五支论式”(由宗、因、喻、合、结五部分组成的推论式)对印度系统的逻辑学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正理经》在印度有不少注与复注,其中最重要的是筏蹉衍那(Vātsyāyana,约4至5世纪)的《正理经注》(Nyāya-sūtra-bhāsya)。《正理经》的学说在古代随佛教传入中国,汉、藏佛典中有不少分散的记述。

上一篇:整体观 下一篇:《正理门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