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83页(3286字)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在希腊各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文主义思潮或派别。
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普罗狄柯、希庇阿、安提丰、特拉西马库、克里底亚等人。
奴隶制民主政治不仅使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艺术等社交公共活动空前增多,而且使除奴隶以外的城邦公民积极参与这些社交公共活动。即使政治上的反对派也同样享有任何一个城邦公民所能享有的一切民主权利。这些社交公共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演讲和辩论,因而引起了普遍地研究语言和逻辑的热潮。以研究和传授语言和逻辑知识为职业的人被称为智者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贬称他们为诡辩派。实际上在智者派内每个人各自的政治立场和哲学观点并不相同。所以,智者派只是智者的群体组合,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流派。
普罗泰戈拉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智者,阿布德拉人。奴隶制民主政治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奴隶主民主派和自由公民创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促使了普罗泰戈拉等人从人出发研究和认识世界,认为人自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只有残篇留世。
普罗泰戈拉认为,风呈现于人,人相应产生了感觉。没有外界的风,人也就不会产生冷、不冷、稍微冷点以及很冷的种种感觉。
没有人,也就不会产生这些种种不同的冷的感觉。因为风本身无所谓冷、不冷、稍微冷点以及很冷。在他看来,感觉的产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普罗泰戈拉所说的感觉有双重的含义。第一,他认为感觉是客体作用下主体对客体的反应。第二,他又认为感觉是主体对客体的判断、权衡和评价。
但是,他把两者加以区别的同时,又把两者相提并论。在他看来,感觉的形成是以人的主观判断为转移的。这就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出发,经过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演化为主观唯心主义感觉论。
从这种感觉论出发,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个命题已经不是主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而是主客体谁决定谁的本体论问题。普罗泰戈拉把感觉的相对性看成是存在的相对性,使客观存在的物消融在主体的主观判断之中。
物不是独立于人的感觉的客体存在,反倒是为人的判断所决定的主观存在。这是一种感觉决定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
与当时本体论中赫拉克利特及其学生克拉底鲁的相对主义思想不无关系。
根据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普罗泰戈拉引申出一个怀疑和否定神的存在的无神论观点。
他认为问题晦涩,人寿短促,既不能说神存在,也不能说神不存在。据说就是因为怀疑和否定神的存在,普罗泰戈拉遭受种种迫害。
他被雅典驱逐出境,着作也在广场上被当众焚毁。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普罗泰戈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流露出社会平等的思想。他认为,是否尊重人是考察和评价一个城邦治理好和坏、人与人关系和谐或对立、有没有社会正义原则的唯一标准。
尽管这也还是在奴隶主和自由民的范围内说的,却依然为雅典当局所不容。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可想而知。
高尔吉亚是智者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雷昂底恩人。
曾经是恩培多克勒的学生,以能言善辩着称。
一般认为他是第二代的智者派。只有残篇留世。
高尔吉亚提出了三条原则。第一,无物存在。高尔吉亚认为,如果有某物,那末它就或者是存在的,或者是不存在的,或者同时既是存在的又是不存在的。
既然存在可以是存在的,也可以是不存在的,不存在可以是不存在的;也可以是存在的,在存在这一点上,存在和不存在是同一的。存在也就是不存在。所以,无物存在。
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高尔吉亚认为,我们所想到的某物,或者是存在的,或者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说,某物并不因为我们所能想到而存在或不存在。
我们的思想是不可靠的。
所以,我们既不能思想到也不能感知到存在。第三,即便可以认识某物,也无法告诉别人。
高尔吉亚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告诉别人时采用的信号,而不是存在的某物或者给予的某物。语言所指的某物,并非是我们的视觉、听觉等各种器官所感知到的某物,而是说出来的某物。不是由语言转述在我们之外的某物,倒是由在我们之外的某物表述了语言。
所以,即使知道了某物的存在,也无法借助语言告诉别人某物是存在的。
高尔吉亚利用爱利亚学派论证存在不变和永恒的逻辑推理,来论证不存在的不变和永恒。首先,取消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界线,把存在与不存在混为一谈,以不存在的存在取消存在的客观实在性。
其次,把概念与其指称对象截然割裂开来,否定概念内容的客观性和概念指称的确定性。最后,把概念的指称意义与其语言的表述形式截然割裂开来,否定思维的客观内容、指称意义、语言形式的同一性。高尔吉亚把相对主义的感觉论贯穿到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之中,并且导向了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但是,高尔吉亚第一个比较全面、比较系统、比较集中地探讨了思维与存在、思维与语言、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这就使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范围,不仅涵盖了自然和社会,而且涵盖了思维和语言。
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以后,也就是第三代智者学派,内部的分化和对立相当激烈。
一部分智者更加激进地发展了普罗泰戈拉的社会政治思想,尖锐地抨击了奴隶制度。安提丰认为,任何人都有自然的一面,都是用嘴和鼻子来呼吸空气,用嘴辅以手来吃东西。所以,人与人之间本来没有多大的区别。把人分成希腊人和外邦人、主人和奴隶等各种身份等级,完全是强权者滥用法规律令或约定俗成所强行地人为地造成的。这是不合正义的。另一部分智者却追随奴隶主寡头派,公然声称奴隶主统治是自然的、合理的,社会平等反而是人为的、颠倒的。
克里底亚极力地反对民主政治,强调以法律和宗教两种手段维护和巩固寡头政治,成为奴隶主寡头派的风云人物。还有一些智者随波逐流,仅仅玩弄概念和语言,已经是智者学派的末流了。
面对智者学派的衰落,苏格拉底挺身而出,力图振兴。他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能动的理性心灵。在理性判断指导下的美德是人的本性。理性心灵是支配客观世界的真正原因和有用的目的。
因此,人的认识并不是凭靠感觉器官了解客观事物,而是向内心的心灵世界求索。在他看来,遵循了理性的行为是善的行为;以理性为目的的世界是善的;世界从内心求索理性的认识是善的认识。
善就是理性的原则,美德就是知识。
他相当自觉地运用理性的归纳与演绎的推理和论证,通过逻辑推理寻求概念,形成一般定义或共同概念。他把这种理性的逻辑思维方法称为精神接生术。苏格拉底尽管也是一个智者,但是他不仅发展了智者学派,而且超越了智者学派,创造了伦理哲学。
总的说来,在智者学派的哲学思想中,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占了上风,成为后来怀疑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然而智者学派前所未有地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开拓了从人出发研究自然、社会、思维、语言的新领域,标志了前后苏格拉底哲学的重大发展转折。苏格拉底的伦理哲学正是这种重大发展转折的完成。这就为比较独立和完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认识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就是在批判智者学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过程中逐步萌发、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智者学派的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由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全盘否定,而长期未被承认。
黑格尔首先纠正了传统的偏见,充分肯定了智者学派的积极贡献。现代学者全面研究了智者学派对希腊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启蒙作用和重大贡献。
从此,这一学派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地位得到了普遍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