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非我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010页(697字)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用来构建其哲学体系的一对主要概念。

所谓自我,即一切知识和一切实在的精神根源,它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活动。所谓非我,即由自我设定和创造的自我的对立面——客体世界。

在费希特看来,作为知识学起点的自我,不是人的有限的经验的自我,而是绝对的无限的自我;绝对的自我在设定自身后,还需设定一个不同于自身的他物和客体,即客观世界或非我;自我与非我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二者互相限制、互相对立,又同时并存于一个绝对无限的自我之内;绝对自我的本原行动经过设定自身和设定非我,以及限制双方的三步行动,自我和非我都被分割为有限的。正是在这绝对的无限的自我与经验的有限的自我之间,在自我与非我的对立统一中,展现出自我活动的层出不穷的矛盾,从而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全部内容以及知识学的构架。

费希特通过确立自己哲学的基本概念:自我一非我,对唯物主义和巴克莱的唯心论进行了批判。他既否定了唯物主义想超越自我而设定一个更高的物的存在的做法,同时也嘲笑了贝克莱的唯心论不从非我中说明自我和个人意识。

费希特的自我一非我的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一方面,他的自我既是对康德哲学的自我意识的继承,同时又不同于康德所说的现象世界的立法者,而是任何可能和实在的事物的创造者;另一方面,他关于意识内在发展的思想、精神的本原行动,以及自我与非我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又对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