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活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011页(1058字)

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的哲学用语。

在《先验唯心论体系》的“实践哲学体系”部分,谢林试图从自我意识到客观实在的进程说明二者的统一,这就必须找到一个出发点,在这个出发点上,自我(理智)自己决定自己。经过绝对抽象的行动,理智使自己超越于一切客观的东西之上。

这时候的理智只能以自己为对象。但是,完全处在理智表象之外的客观世界由于是概念的表现,终归也只能通过理智而存在,为理智而存在。

谢林正是以理智的自我决定活动来开始他的实践哲学体系的。

谢林认为,理智的自我决定活动与同样是自我决定的原始的自我意识活动是有区别的。

在前者,自我是作为自我,通过自我决定的活动而成为自己的对象的,而在后者,自我并没有作为自我而成为自己的对象;在后者,仅仅存在着决定者与被决定者之间的简单对立,这种对立相当于直观者与被直观者之间的对立,而在前者则不存在这种简单的对立,而是决定者和被决定者共同与直观者相对立,并且原始的自我意识活动中的被直观者和直观者两者合在一起,都是理智的自我决定活动中的被直观者。在原始的自我决定活动中,一般的自我是刚刚形成的,因为这种自我就是正在变成自己的对象的自我,因此对于正在产生着的东西自我无法反映;但在理智的自我决定活动中,自我已经存在,而且作为已经存在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对象。因此从客观上来讲,自我决定活动固然完全与原始的自我决定活动相同,但是还有一个差别,这就是整个原始的自我决定活动都在理智的自我决定活动中变成了自我的对象。而在原始的自我决定活动中,仅仅其中的客观事物变成了自我的对象。另外,理智的自我决定活动是有意识的,而原始的自我意识活动则是无意识的;理智的自我决定活动必然处于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它不是意识的先验开端,而是经验开端,而原始的自我意识活动则处于一切时间之外。

谢林在说明了理智的自我决定活动同原始的自我意识活动之间的差别之后接着说道,理智的自我决定活动只能由这种理智之外的一种理智的特定行动来解释,这种理智的特定行动是自我决定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意识活动的必要条件。

通过自我决定活动,应该给我本身产生作为自我的我,即作为主客统一体的我;其次,自我决定活动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活动,我自己决定自己,其根据完全应该在我本身。最后,谢林求助于莱布尼茨的“先定和谐”说,来阐述理智之外的行动对理智的自我决定活动的影响,暴露了他的客观唯心论体系的弱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