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680页(779字)
马端临着。三百四十八卷,杜佑《通典》和郑樵《通志》之后又一有巨大影响的典制专着。该书记述了从上古到南宋嘉定末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共分二十四门:田赋、钱币等八门二十七卷,是关于经济制度的;选举、学校等三门四十卷,是关于政府机构及选拔人才诸项制度的;礼、乐等四门八十一卷,是关于表达等级形式的封建基制的;兵、刑二门二十五卷,是关于国家军队和法制等各项制度的;经籍一门七十六卷,是考察典籍存亡的;帝系、封建二门二十八卷,是关于历代纪元和国家组织形式的;其他还有关于天象、自然变异、地理以及少数民族等四门七十一卷。如果说《通典》主要着眼于考察经济、政治等制度的话,那么《文献通考》已注意到了文化和封建国家组织形式的变迁。从内容上说,它以比《通典》更广阔的视野,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横剖面。该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首先,和《通典》一样,仍把有关经济的各项制度放在首位,表现了重物质的科学精神。其次,大大压缩了礼的内容,而增加了《通典》所没有的经籍等五个门类,表现出既重视前人,又不拘泥前人的创新精神。它和《通典》、《通志》一样,反对神秘的五行说,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穿凿附会的无稽之谈。但承认在自然界中,确有某些反常现象。书中保留这些资料,表现的是对自然历史的客观态度。它和《通典》等一样,主张客观、真实的记载历史,反对史家任意褒贬。《文献通考》还大大发展了研究历史的会通观点。所谓会通,就是贯通古今,这是自司马迁《史记》以来所开创的传统之一。但该书的会通有其特点,既注意总体,又注意历史变化的阶段性,既运用于历史编纂学、文献学问题的处理上,又运用于历史问题的研究上,即在“类”的概念之外,还提出一个“故”的概念,尤其注意从中探寻其发展变化的原因。该书作为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可与《资治通鉴》互为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