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65页(932字)
【生卒】:192—232
【介绍】:
三国时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曾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又能文,援笔立成。曹丕、曹睿相继称帝后,他屡遭猜忌迫害,其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达了对这种煎迫的愤懑。因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郁郁死于壮年。
曹植后期由于处在被禁锢的地位,所作诗多表现对自身处境的痛苦和不满,如《赠白马王彪》、《吁嗟篇》等。但是曹植即使处在极端困苦的时期,仍然关心国家的安危,并抱有建功立业的壮志。因此,他后期写的诗中仍有反映民生疾苦的,如《泰山梁甫行》;也有不少豪壮之语,如《杂诗》中的“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不过,曹植后期,也写了一些反映消极遁世情绪的游仙诗。
曹植的诗大量是五言诗。这种在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到汉末才受到文人的重视。五言诗经过他的努力,在表现艺术上更加丰富多采。特别是景物描写的生动和感情描写的曲折这两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因此,此后写五言诗的人越来越多,技巧也不断提高。尤其可贵的是,他很重视民间文学。他认为,“街谈巷议,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与杨祖德书》)他的一些优秀作品,大多数是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参照民歌形式写成的,这对后来也有好的影响。钟嵘的《诗品》把曹植的诗列为上品,并盛赞他“骨气奇高,词采丰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这些话虽过于夸饰,但说明曹植的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确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曹植除写诗外,还写了很多赋,以《洛神赋》、《迁都赋》最为有名。散文如《与杨祖德书》、《与吴季重书》等艺术水平也很高。曹植的作品较多。据《三国志·陈思王传》载:他死后不到十年,曹睿曾令人撰录他“前后所着赋、颂、诗、铭、杂论几百余篇,副藏内外。”到隋代,他的全集有三十卷。宋人辑有《曹子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