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威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62页(1216字)
【生卒】:1564—1616
【介绍】: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大诗人。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少年时学过拉丁文、哲学、诗歌、逻辑、修辞和古代历史。1586-1592年在剧院当杂役、演员、股东。他开始写剧时多半是改编旧剧或同人合编,稍后才独立创作。1592年前后在剧坛上崭露头角,1594年开始,莎士比亚的剧团受到宫内大臣的庇护,经常到女王宫廷演出。他一生的最后三、四年在家乡度过,1616年4月23日去世。
莎士比亚在二十二、三年间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和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汉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等。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用他的话说,就是“爱”。他的作品就是“爱”的观念多方面的表现。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由于分属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而不能结合。后来在劳伦斯神父的帮助下举行了婚礼,但由于偶然的错误,二人先后殉情。双方家长鉴于世仇铸成错误而言归于好。这首颂扬爱情的赞歌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义。再如《汉姆雷特》,这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作者通过弟弑兄君、叔嫂通婚、父王显灵要其子报仇的简单事实,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应该“重整乾坤”。又如《李尔王》,描写一个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为人文主义者心目中的“人”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概括意义和哲理性。再如《麦克白》,描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由于野心的驱使,杀死了慈祥的国王,力图表现善变恶的过程。莎士比亚写的悲剧是他对所处时代重大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果,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最生动的形象的再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给莎士比亚以很高的评价,承认他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每个时代对莎士比亚的评论,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学观点,也反映了莎士比亚作品的某些特点或侧面。莎士比亚同代的剧作家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但缺少“艺术”。17世纪中期以后到18世纪,在古典主义影响下,评论界都承认莎氏有天才,但毫无创作法则和观念。浪漫主义时期,评论界进一步看到了莎剧中的思想深度,看到了莎氏诗歌的成就,特别对人物的分析感到兴趣。19世纪的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着重指出莎剧真实地反映生活,特别是人物刻划深刻。20世纪以来出现了莎评的“客观派”和“主观派”。前者从外部研究,如从当时舞台技巧、戏剧传统,从莎氏对旧情节的改编以及当时具体历史事件等角度研究;后者则从诗歌语言、“意象”、心理、哲学思想等角度研究。十月革命后,苏联和欧美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莎评,联系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实际和文字的社会作用,对莎剧作出了新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