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986页(1053字)
【生卒】:1249—1333
【介绍】:
元代教育家。字幼清。抚州路(今江西临川)人。自幼聪明好学,3岁时便在祖父的教导下背诵古诗,5岁时入私塾学习,每天能记诵千余字,常常读书至半夜。9岁时在乡村私塾考试中常列第一,22岁已读遍经传各书,将儒家经典谙熟于心。宋亡时,他隐居布水谷,撰着《孝经章句》,校定《易经》、《诗经》、《春秋》、《仪礼》、《礼记》等书。元朝开国后,得知吴澄学识渊博,特命使臣到其家中,将他的着作全部抄录,陈列于国子监,专供学生阅读研究。并先后任命他为江西儒学副提举、国子司业、翰林学士等职。晚年辞官回家,自建草房数间,因此,学者称他为“草庐先生”。
吴澄一生,除三年做官外,基本上是读书、研究和讲学,是一个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学者。当他到乐安、宜黄、福州、龙兴、扬州、袁州、真州、永丰、建康、燕京等地讲学时,每到一处,学生无不望风云集。在他上朝归家的路上,常常有人拦路向他请教。各地求学的儒者往往不远千里,背着行李来求学。当时有一位学者原以为自己的水平很高,但和吴澄切磋《易经》、《尚书》、《春秋》之后,便深为吴澄的学识所折服,赞叹道:“与吴先生言,如探渊海。”并真心拜吴澄为师。
吴澄在国子监时,白天讲学,晚上还要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他根据程颐的《学校疏奏》、胡瑗的《六学教法》和朱熹的《学校贡举和议》等,定出分科教学的四条教法。第一是“经学”,包括《诗》、《书》、《礼记》、《仪礼》、《周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第二是“实行”,包括孝、悌、睦、姻、任、恤等儒家的伦常道理;第三是“文艺”,包括古文和诗词;第四是“治事”,包括选举、食货、水利、数学、礼仪、乐律、通典、刑法等诸方面。
在教育思想上,吴澄认为培养学生善良的天地之性,消除他们之间相异的不良之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吴澄认为首先要明本心;其次要读书穷理,即所谓要遵德性而后道学问。在具体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对学生要“各因其材质,反复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吴澄一生曾撰有《孝经章句》、《学基》、《学统》等着作,并校定注释了《易》、《书》、《诗》、《春秋》、《仪礼》、《大戴礼》、《小戴礼》、《皇极经世书》、《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八阵图》等典籍,在元代学术界和教育界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