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杨阳神道阙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79页(1015字)
【简介】:
原题《晋故巴郡察孝骑都尉枳杨府君之神道》。晋隆安三年(399)十月十一日刻。正书。七行,行七字。淸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记:石“高一尺一寸,广一尺三寸七分”。“字径一寸二分。”淸末在四川巴县出土。曾归姚觐元、端方等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铭刻馆。《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书法》收入初搨本。
【集评】:
淸康有爲《广艺舟双楫》:“《枳杨府君》茂重,爲元常正脉,亦体出《谷朗》者,诚非常之瑰宝也。”“笔法之佳,固也。考其体裁,可见隷楷之变”,“眞魏晋之宗风也”。
【赏析】:
此阙书法,书写者以厚重方截的线条构筑起撑满方格的体势来追求铭石书的庄重效果。从书体的角度予以辨析,后人往往视之爲近似楷书的隷书。这可能是一种错觉,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变形的态势,划归到楷书的大家庭中比较合乎逻辑。
如果以此阙爲线索,我们可以在东晋时期的铭石书迹中以时间的先后列出这个风格群体的成员:
《王兴之夫妇墓誌》(341年、348年,出土于江苏南京)《刘剋墓誌》(357年,出土于江苏鎭江)
《王丹虎墓誌》(359年,出土于江苏南京)
《枳杨阳神道阙》(399年,出土于四川巴县)
《爨宝子碑》(405年,出土于云南曲靖)
论地域的分布,东晋这类变体铭石书不仅流行西南边陲地区,而且盛行于首都建康(今南京),当时的书法世家王氏家族的墓誌,也採用这种体态。由此,我们可以推见:东晋的这类变体在当时的铭石书中是一大宗,也是当时铭石书的标凖体,而且往往用于达官显贵这一阶层的铭石之作。
变体的奇特性格,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许多猜测。以至成爲人们怀疑王羲之那种妩媚体态存在的可能性的根据。同时,我们也发现,师法这类变体是很困难的事情,大槪这类变体美术化的形质特徵实在难以用毛笔摹拟得毕肖,否则,必须以牺牲书写的自然意味爲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