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说货币数量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05页(1691字)
亦称“现金余额说货币数量论”。关于备用购买力即货币余额与一般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货币数量论的一种代表学说。其一般表达式为剑桥方程:
M=KY或M=KPy
式中,M表示货币余额;K表示以货币形态持有的备用购买力占社会总收入的比例;Y与y分别代表社会名义总收入与实际总收入;P为物价水平。
余额说货币数量论的先驱为瑞士的瓦尔拉。19世纪末,他在《货币的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所需现金”及其与商品价格间的关系的理论。他将货币分为计算单位的货币与所需现金的货币,且认为只有所需现金才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原因。瓦尔拉这里所谓的所需现金,也就是作为备用购买力的货币余额。所以余额说货币数量论又称“现金余额说货币数量论”。
余额说货币数量论的主要代表为剑桥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与庇古。1923年,马歇尔出版《货币、信用与商业》一书,提出了以实物价值计算的备用购买力决定货币价值的观点。马歇尔认为,交易方程的缺点在于没有考虑人们的持币时间与持币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他指出,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把自己收入和财富的一部分以货币的形式保存起来,这部分保有的备用购买力,就是一国通货的总价值。因此,货币的价值决定于一国公众愿意以通货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与该国货币数量的比率。在一国公众愿意以通货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既定的情况下,货币数量越多,单位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也越高。反之,若货币数量越少,则单位货币的价值越高,物价水平也越低。这种以通货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马歇尔称作“实物余额”,根据实物余额的价值以保持的相应的通货数量叫作“货币余额”。马歇尔认为,由“实物余额”所决定的“货币余额”是影响货币价值和商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剑桥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庇古也于1917年在英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了着名的剑桥方程式。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为货币一单位所具有交换价值,其大小为一定数量的商品所表示。为简明起见,他以小麦的一定量代表全部商品的总体,而将货币的价值表现为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小麦数:
式中,R代表以一定量小麦所表示的全部商品的总价值(即实物形态的社会总收入或总财富);K代表以货币形态持有的备用购买力占社会总收入或总财富的比率;M表示货币数量;P即代表以小麦量表示的单位货币的价值。
公式表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以货币形态保存的实物价值与货币数量的比率,也就是以实物价值计算的备用购买力与货币数量的比率。在社会总收入或总财富R与货币数量M既定的情况下,货币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以货币形态持有的备用购买力即货币余额K的大小,随K的增大而增大,随K的减少而减少。物价水平则随K的增大而下跌,随K的减小而上涨。K也因之而成为决定货币价值或商品价格的关键变量,人们习惯上称之谓“剑桥系数k”。若将庇古方程稍加变形,即可得:
式中的,表示剔除了实物因素而以货币计量的社会总收入或总财富,也就是名义总收入或总财富,我们用Y加以表示。则上述方程可写为:
M=KY或M=KPy
式中,M为货币数量;K为剑桥系数;Y和y分别表示名义国民总收入与实际国民总收入,P为物价水平。
上式即为我们习惯上所表述的剑桥方程式或庇古方程式,它表示:货币数量与名义国民收入间有直接的关系。若假定人们以货币形态持有的备有购买力占社会总收入或总财富的比率不变,也就是假定人们的持币时间与持币量既定,则货币数量与名义国民收入成正比例变动。同样,如若再假定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实际总收入不变,则仍可得出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命题,即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间有正比例变动的关系。剑桥方程因其主要倡导者马歇尔、庇古都是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