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汇率制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96页(1593字)
关于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该理论主张一国,货币当局不再规定其货币的黄金平价,不再规定本币对外币汇率波动的上、下限,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区间的义务,汇率应根据外汇市场的供需情况自由波动。
波动汇率制并非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实行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一些西方国家曾实行过浮动汇率制。如1919年3月到1926年(1924年除外)法国曾实行完全无管制的浮动汇率制,美国从1933年4月至1934年1月也实行过浮动汇率制。但是仅在1971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元两次贬值,使西方外汇市场极度混乱,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继续维持下去的情况下,西方各国才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在1976年1月7日至8日的《牙买加协定》才第一次把浮动汇率制作为一种制度写进国际协定里。
浮动汇率制按政府是否干预来划分,可分为:①自由浮动。即指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政府对外汇的变化不加任何干预。②管理浮动。即指政府对外汇市场汇率的波动进行干预,使汇率朝着对本国经济有利的方向浮动。
按照浮动的方式,浮动汇率可分为:①单独浮动,即指某一国货币的汇率不与其他国家采取联合行动,也不与其他国家货币发生固定联系,而是随外汇市场的供求而自行决定其汇率,如日元、美元。②联合浮动。亦称共同浮动。指国家集团在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而对非成员国货币实行完全一致的浮动汇率。目前如欧洲货币体系就实行的是联合浮动制度。③钉住浮动。指一国货币与某种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关系,且随该货币的浮动而浮动。钉住浮动又分为钉住单一货币和钉住一篮子货币两种形式。钉住单一货币即是指一些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其经济和货币主要和某一发达国家发生关系,因此使某国货币钉住该发达国家的货币,如刚果钉住法国法郎等。钉住一篮子货币指一些国家为摆脱本币受某一货币支配的状况,让本币同一篮子货币挂钩。这一篮子货币可以是复合货币单位,也可以是以贸易额为权数确定的与本国经济关系最密切的一些国家的一批货币组合。如缅甸、几内亚的货币钉住一篮子货币。④弹性浮动。指某些国家为克服钉住浮动制的僵化性,使本国货币在比较大的范围内,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自由浮动。
浮动汇率制有利也有弊。它的积极作用表现为:①防止国际短期资金的冲击。由于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基本上由外汇供求决定,汇率水平基本符合货币实际价值的对比,故可减少硬通货国家遭受国际游资的冲击。②各国推行本国政策有较大的自由。由于汇率能根据市场情况而不断地自行调整,以影响商品的进出口和资本的输出入,因而具有自行调整国际收支的机制。这就使政府不必为调节国际收支而采取紧缩或膨胀政策,有较大自由推行本国经济政策。③防止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各国货币当局没有义务维持外汇汇率的稳定。浮动汇率制的消极作用表现为:①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汇率频繁且大幅度地波动,不利于进出口贸易的成本核算,增大了进出口商的风险,有碍国际贸易的发展。②限制国际资本的输出入。汇率的频繁波动使国际投资,尤其是国际长期投资难以稳定地获取预期利润,影响了人们对外投资的积极性。③抬高世界物价总水平。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储备的控制削弱,国际储备的增长会超过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所需要的程度。并且,由于货币贬值国家的物价上涨速度会高于货币升值国家的物价下降速度,会使世界物价总水平不断提高。④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由于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对国际市场动荡的承受能力很差。汇率的剧烈波动会增大进出口风险,影响政府的税收,加剧外债管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