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
书籍:中华古文明史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200页(349字)
亦称北曲、北杂剧。
元代戏曲表演形式。形成于金末元初,兴盛于大都(今北京)、真定(今河北正定)、平阳(今山西临汾)、东平(今属山东)、汴梁(今河南开封)等都市。
元灭南宋后,又流传于南方。由宋杂剧、金院本与*诸宫调发展而来,为四折一楔子的舞台体制。
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唱词以套曲(曲牌联套)组成,用同一宫调,句尾入韵。
配以身段、舞蹈、念白,以表述剧情。通常每本杂剧分为四折(即四幕),剧前或两折之间加楔子,起介绍或衔接剧情的作用。
一剧由一个演员,正末(男角)或正旦(女角)演唱到底,其他演员(外末、外旦、净等)仅作配合科(动作)白(念白)。
元时,杂剧名作家众多,以*关汉卿、白朴等最负盛名。元末明初,南方戏曲兴起,元杂剧又进入宫廷狭窄圈子,逐渐衰微。
上一篇:金院本
下一篇: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目录